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关注学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关注学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关注学情似乎是语文教学中的老话题,但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所谓“关注学情”却始终没有落到实处。笔者围绕如何关注学情这一焦点问题,提出无论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堂上的生成,甚至是课后的反思,都要考虑到学情,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关键词:关注学情;优化教学;适时调控;反思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我国古代兵家鼻祖孙武著的《孙子?谋攻篇》。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做到“知彼知己”,尤其是要“知彼”。这里的“知彼”侧重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也就是教学中常说的“学情”状况。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教师关注学情和针对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就成了课堂教学艺术的灵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关注“学情”呢?

一、课前预测学情,优化教学设计

课前预测“学情”,是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止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作出及时调整和引导。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研究学生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备课的基本环节就应依次包括文本解读、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案的确定。在这个流程中,文本解读是基础,学情分析是关键。所谓学情分析,就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预料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需要,再结合文本内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制订出来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学有指导性。

但现实的情况是,备课时我们很多老师都跳过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只注重于教师的教,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往往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见,没有“学情分析”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只有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扎扎实实地有效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有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课中关注学情,适时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地变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分析处理学情。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和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经历、体验和反思学习过程,让课堂不断创造出未曾预设的精彩。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地关注学情,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甚至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教学活动极有可能落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教《心声》一课,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生:渴望有机会朗读《凡卡》这篇课文。

师:还有吗?

生:李京京地心声是想回到爷爷的身边,或者希望爷爷能来看他。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也有过和李京京类似的遭遇。

师:我问的是李京京的心声,不是你的心声,答非所问。

在这段对话中,第三个学生的回答,被老师一句“答非所问”全盘否定,与程老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有什么区别?这位老师一心关注教案,而极少关注学情,学生成了课堂的摆设与陪衬,忽视了学生的切身感受和独特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显然只有表面的关注,并未用心倾听、思考,并及时予以点拨。如果老师不关注学情,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这样的课堂不但低效,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是对的。于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于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真正地去关注学情,从学生的表情、质疑、朗读、答问以及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去感受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不断地从学生身上觅到新的课程资源,适时调控,因学施教。

三、课后反思学情,明得失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 课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课后反思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回顾,更不是教学检讨给别人听(看),课后反思是思维过程,是追问过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哪里?我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急需解决的关键是什么?怎么进行尝试性解决?

总之,关注学情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基础,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能“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许书明,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关注学情,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

[2] 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年12月

[3] 李宗木,解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