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世博“种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完美收官后,所留下的“创意之光”仍闪耀在黄浦江两岸。
6月14日,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对外表示:该馆对包括“一轴四馆”、“城市最佳实践区”和“42个外国自建临时馆”在内的所有世博工程逐一拆解,已累计整理出10431卷“世博工程档案”。这份珍贵资料几乎凝聚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科技,将被永久性保存于上海,为各领域的技术应用提供查询服务。
一场由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参与主办的“2012中国上海后世博生态低碳环保成果博览会”也于不久前召开。一些曾在世博会期间出现的城市低碳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成为主要推介商品。
自世博闭幕以来,为达到“最大限度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的目标,类似的科技推广交流活动,在上海从未间断。
虽然世博会英国馆的“种子圣殿”已被拆除,但一些科技的“种子”早已悄然根植上海。例如近年来不断走入城市生活的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电子标签、LED(发光二极管)和准4G网络等高新技术。这些“种子”中蕴藏的技术、经济和社会能量,正推动上海城市空间和产业形态的深度变革。
后世博时代,“如何消化和吸收世博会上展示的世界最先进科技成果、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是摆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面前一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课题。而破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对世博园区和世博“种子”进行后续开发和利用。
世博园“华丽变身”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网站上最近挂出一系列“规划公示”,内容多是世博会片区“某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此公示活动将一直持续到7月初。
与此同时,被分成ABC三个片区规划的世博会区域土地出让,也呈加速态势。截至5月,世博会B片区已出让地块11幅,共计10.67公顷,占该片区规划面积的42.49%,且均为商务办公用地。
作为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的第一个片区,B片区此前曾被规划定位为“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国际一流商务区”。《财经国家周刊》获悉,在经历一年多规划和招商后,目前世博会B片区已确定进驻13家央企,包括中国商飞、宝钢集团、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中化、中国铝业、中外运、中国建材、中国黄金、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以及国信控股等。
上海世博发展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B片区今后将成为央企继北京之外的“第二总部基地”。
在中央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城市定位要求下,13家央企进驻世博园区以后,将从总体上调整上海市目前的产业结构。
在上海市政府的构想中,作为央企总部基地的世博园B片区堪称是一项“筑巢引凤”工程。13家央企总部进驻后,预计注册资本总额有望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未来每年经营收入也将达到1万亿元。
更有专家指出,央企总部规划充分体现出近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变化,即在推动城市定位由传统制造业中心向新兴产业中心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上海试图借助央企力量完成转型,并确保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转型实践区
世博会带给上海市城市空间和产业形态的变革,早在多年前选址时就已埋下伏笔。
据参与世博园区规划的人士介绍,占地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横跨上海市南黄浦江东西两岸。其原址的前身是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和南市火电厂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代表性企业。此外,上海市最大的一片棚户区也坐落于此。工业区和居民区混杂在一起,脏、乱、差是昔日的常态,这里因此一直被视为上海城市文明的“软肋”。
上海市政府出于规划前瞻性的考虑,决定通过世博园建设释放滨江板块潜力,同时利用世博契机摒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全面带动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
上述规划人士说,“世博会改变了这里的一切,非但把能源的消耗降下来了,把污染清除掉了,而且还使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最有象征意义的一项变革之举,就是昔日上海南市发电厂的老烟囱,在世博会上摇身一变为最高标志物——“温度计”。这一符号性建筑的出现,预示着上海正由昔日传统重工业、制造业中心城市,向未来的创意之都转身一跳。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带动下,上海的城市空间布局正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昔日围绕资本运作展开,转向对创新活动格外关注”。
今年地方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打造带动城市功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滨江发展轴。加快世博会地区后续开发利用。
根据规划,在大部分建筑将依照惯例拆除后,世博会的“一轴四馆”将作为五大永久建筑予以保留。其中,“世博轴”将被改造成为综合性的商业中心;世博中心将专门服务于国内外会议;奔驰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以文化演艺活动为主;世博主题馆定位于会展业;中国馆今后的用途则将延续其文化内涵,保持公益本色。
未来,世博会地区将形成“五区一带”的功能结构,分别是位于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文化博览区,位于浦东的国际社区、会展及其商务区、后滩拓展区,以及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
“后世博”的土地上,还将崛起一片集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和生态人居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世博会地区规划的一大创新,那就是地下交通——在原世博会一轴四馆区和AB两个片区组成的会展商务区,所有的地下交通全部是互相联通的,从任何一个地点的地下停车场开车,都能开到任何一栋楼的电梯门口。”
上海今后“不仅要考虑在中心城区建好中央商务区(CBD),而且更要建设好中央智力区(CID)”。世博会地区的地下及轨道交通规划创意,今后或将成为上海走出交通拥堵“大城市病”的经典范例。
此前有消息称,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现行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将被修改。而这与世博会上全世界城市发展理念的交汇碰撞不无关系。
布局创意产业
在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看来,世博效应将会长期持续释放,它所带来的转型新机遇、新理念和新模式将融入上海市未来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认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借此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服务为主导的城市,使上海将来能与东京、纽约媲美。
据统计,世博会之前,上海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在50%左右,世博会之后已升至60%以上。接受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士普遍相信,伴随“后世博”的发力,这个占比会更高。
有研究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永久性建筑保留的“世博轴”,在经过综合利用改建工程的创意加工后,将变身为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的新商业综合体。而此项创意的“变现”能力,有望使“世博轴商业中心”实现年营业额30亿元人民币。
世博会一直是创意产业的盛会。在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创新和创意产品触手可及。
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全国政协委员唐子来曾经表示,充满创意的园区设计、标志物设计、展馆设计和展示设计完美地演绎了世博会的主题,为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全球平台。创意产业,尤其是设计和策划行业,将在后世博时代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就在全世界将创意经济的目光投向中国时,上海也开始思量如何借助世博会带来的创新力,为创意产业谋篇布局。
2011年9月,《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幅快于服务业平均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
据上海市统计局统计,2011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全市GDP约10%。按照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规划,2012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届时将占全市GDP10.6%左右。
目前,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已经星罗棋布,基本上每个地铁站附近都有一个创意园区。如从4号线地铁中山公园站下车,步行不到5分钟,就会看到一栋灰色的苏联式建筑,此前这里是上海市航空工业局809研究所。如今,此地变成一个名为“德必?易园”的创意园,是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分园,也是以多媒体产业为主的业态聚集地。网民熟知的“大众点评网”就栖身于此。
德必?易园的租户,100%都是创意企业,租用场地50—500平米不等。活动大厅、公用会议室,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在园内随处可得。德必?易园的副总裁万里江表示,创意产业可以融入到其他产业去,推动其他产业创新,并提升其附加值,如此就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创新。因此,“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曾表示,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将把创意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为了理顺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上海市2011年在市、区两级均已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由宣传、经信、发改、科技、旅游、财政、税务等委办局为成员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预计“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达130个,其中国家级7个、市级20个、区(县)103个,涉及到的投资金额约为727.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