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对痞满的认识与论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痞满是指以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自觉,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出现的痞满,又称胃痞。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中医古代各家在病名症候、病因病机以及辩证论治方面对其有诸多论述,为后人治疗该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医痞满 认识 论治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04-01
痞满是指以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自觉,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出现的痞满,又称胃痞。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现将古代对其论治总结如下:
1、病名症候:
痞满之名首见于《内经》, 称为否、满、否塞、否膈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备化之纪…….其病否”, “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张仲景在 《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明确了痞病的基本概念。《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做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金元时代的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简明之: “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其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 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中更明确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痞》中也提出:“胀在腹中,其病有形;痞在心下,其病无形。”可见前人对痞满病症候的认识,随着年代的发展,日趋进步,并为后人治疗该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病因病机
《素问・太阴阳明论》谓: “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曰: “ 脏寒生满病”。 又《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谓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景岳全书・痞满》言: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可见其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太阳之复, 厥气上逆,心胃生寒, 胸膈不利, 心痛否满”“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可见其病机是因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等诸邪干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浊音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说:“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或多食寒,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阐述了客寒、食滞、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困阻脾胃而成痞,或实痞日久,可由实转虚,损伤脾胃,和降失司而成虚痞。
3、辨证论治
(1)应首辨虚实:
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湿热内蕴,气机失调等所成之痞皆为有邪,有邪即为实痞;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则属虚痞。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景岳全书・痞满》云: “虚寒之痞,治宜温补,使脾胃气强,则痞开而饮食自进,元气自复矣。“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实痞者可散可消;虚痞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若邪浅在经,未入于腑,则饮食如故,稍深则传入胸,渐犯胃口即不能饮食,亦痞之类也,治此者但解外邪,而或散、或消、或温、或补,邪去则胃口自和,痞满自去,此当与伤寒门求法治之。” 认为对痞满的辨治应分虚痞与实痞两大证型论治 。又《证治汇补》云: “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庶可疏导。”说明了虚痞虽以脾胃气虚为病变基础,但以满闷不舒,闭塞不通为直接病机特点,治疗在健脾益气时要适当疏导,气机通则痞满除。
(2)次辨寒热: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可,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正如《类证治裁・痞满》云:“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郁热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
综上所述, 前人有关痞满症候、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的研究都为后世进一步研究本病奠定了基础。但因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前人的认识亦不乏缺陷之处。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加之现代微观辨证的方法及检查治疗仪器的介入,相信对痞满的认识更加充分,以及临床的治疗效果会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