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汉“风”(wind)的隐喻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风”(wind)的隐喻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天气现象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体验,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对抽象概念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根据真实可靠的英汉语料,对英汉“风”的语言表达作对比研究,探索不同文化对天气概念隐喻的认知异同,并阐述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风” 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一、引言

隐喻相当普遍,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指的是一种能以明显的或隐秘的方式支配概念形成和运作的思维机制(朱永生,2005:144)。概念的形成是以人的认知范畴为基础的,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赵艳芳,2000:82)。也就是说,人类通过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形成了概念。Lakoff& Johnson(1999:497)提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并且我们在思考和行动时所需要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性质的。

预报天气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之一,因此天气概念常常可以用来解释其他概念。本文试图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收集丰富的真实可靠的语料,考察英汉语言中“风”wind的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并探讨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探究人类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本研究的语料来源是: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2.1985年厦门大学外语系编写的《综合英语成语词典》(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and Phrases);3.1990年常晓帆编写的《实用成语词典》;4.《现代汉语词典》;5.极少部分语料来自网络。这些有限却极具代表性的语料,对语言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下文中的例子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二、英汉语言中“风”(wind)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对事物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认识,而是具有了创造性和联想性,这种创造性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赵艳芳,2000:102)。天气现象极其常见,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天气,包括风、雨、霜、雪等等,从而产生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不同认识。很大一部分关于天气的语言运用和描述是隐喻性的。隐喻被看作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化客观世界诸种事物的一种重要认知活动(王文斌,2007:2)。由于天气现象种类繁多,本文仅仅选取“风”这一天气现象,对英汉“风”(wind)的隐喻作对比研究,找出“风”(wind)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英汉民族文化和思维上的异同点。

(一)英汉语言“风”(wind)的概念隐喻的共性

人类共有的客观世界以及认知经验使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风”作为一种天气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为万物的认知主体,东西方人虽然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但相同的感官系统使他们对事物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觉经验(覃修桂、黄兴运,2008),因此,“风”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投射也存在共性。

1.喻事物的变化

(1)They sense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wind.

(2)今天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仍不安宁,风云变幻,危机四伏,威胁着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3)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2.喻快速的运动

(4)She goes like the wind on her new bicycle.

(5)看她跨上骑来的一匹骏马,丝鞭一动,就风驰电掣地卷入林云深处不见了。

(6)外室的门开了,果然是风风火火的小葛。

3.喻产生变化的原因或影响

(7)There is a wind of change in the attitude of voters.

(8)现在大江南北的义军风起云涌,正是我们要翻身的时候,雌伏在这儿,究竟为了什么呢?

(9)若遇风平浪静的时候,他驾驶的情状亦有操纵自如之妙,不意今日遇见这大的风浪,所以都毛了手脚。

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经常来去疾速,没有定向,时强时弱,忽起忽止,变化多端。正是这一共同认知,产生了以上三类关于“风”的概念隐喻。

4.喻事态的不稳定

(10)I could not talk to him then, because he was three sheets in the wind.

(11)我现在离家已二三十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的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

(12)老拙夫妇年近七旬,如风中之烛,朝暮难保。

风起时我们很难确定风向。它可能随时都会改变方向,并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根据风的不稳定性,出现了“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风雨飘摇”“风中之烛”表达等。

5.喻事态动向

(13)We got before the wind to the Cape of Good Hope.

(14)You'll just have to sail with the wind.

(15)He headed the plane into the wind.

(16)从中进士至今,不止二三十年,就做到副宪,也算得一帆风顺了。

(17)那也不是真心替我办事,还是见风转蓬的自私。

英汉民族都会利用风向为自己谋利。以出海为例,两个民族都会利用风向更加安全平稳地在海上行驶,因此出现“sail with the wind”“ 一帆风顺”等表达,表示事态发展的动向。

6.喻徒劳或什么也没有

(18)All you are doing is to beat the wind.

(19)He is just full of wind, the pompous fool!

(20)Have you spoken to her? As well speak to the wind.

(21)只是那赔修的官项,计需五千余金,后任工员催逼得又紧,老爷两袖清风,一时那里交得上。

(22)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古人没有“空气”的概念,或认为空气算不上实体,由“空气”构成的“风”因此具有了“空”“徒劳”的含义。

7.喻机密或消息

(23)Our competitors must not be allowed to get wind of our plan.

(24)第二次革命在七月中旬就爆发了,就在四川境内闹得也有点风声鹤唳。

(25)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来传播,香味在空气中可以飘得更远。这一点是两个民族共有的生活经验,汉语因而产生了“风声鹤唳”等词。动物的嗅觉相当灵敏,可以顺着风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因而英语国家就有了“get wind of something”等表述。

8.喻旅途的艰难

(26)It is a great house still, proof against wind and weather.

(27)他那恬淡的面孔上,满刻着饱经风霜的皱纹。

(28)顷刻之间便上了车,无非风餐雨宿,不久便到了邓州。

我们都希望旅行的时候风和日丽,天气适宜。刮风下雨或是狂风大作会影响人们出游的心情,也为出游增加一定的阻碍,使旅途更加艰难。这一看法是英汉民族共有的,因此产生了“饱经风霜”“wind and weather”等语言表达。

9.喻快乐的心情

(29)You are very bright and breezy today!

(3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1)他一手轻轻拉了蓝纱大衫的底襟一下,一手伸出来,满面春风地想和钱先生拉手。

微风使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春日的和风折射了人们轻松愉悦的表情,表示人的心情愉悦。因此,大量的表达如“a breezy day”“满面春风”等指人快乐的心情。

(二)英汉语“风”(wind)概念认知的不同

虽然东西方民族拥有相通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但是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对“风”这一天气现象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1.汉语有的“风”概念隐喻

“风”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气质和观念。因此,常用“风”作为始源域,表达“人美好的仪表举止”“人的风采才华”“爱情”和“景象”,而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例如:

(32)秦凤梧连忙换上,走到着衣镜前一照,觉得自己风度翩翩,竟是个羊车中人物了。(喻人美好的仪表举止)

(33)他觉得她服装很潇洒,风采也能动人。(喻人美好的仪表举止)

(3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喻风采才华)

(3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喻风采才华)

(36)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人世之女怨男痴。(喻爱情)

(37)常言道:一品官,二品客。做客的那一处没有风花雪月?(喻爱情)

(38)这里风景宜人,让我感到十分舒适。(喻景象)

汉语中还有用“风”表示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因流行而影响广泛、风俗习惯以及危险的境遇,如:

(39)袭人心里着忙,便捕风捉影的混找,没一块石底下不找到,只是没有。(喻流传的事情)

(40)如果流言说我想做皇帝,我就得连忙自称奴才了。然而古人却的确是这样做过了,还留下些什么“空穴来风,桐乳来巢”的鬼格言。(喻流传的事情)

(41)便在朝中那班真正有些经济学问的儒臣中,密简了几员,要差往各省,责成整纲饬,移风易俗。(喻风气和习俗)

(42)从前的“赌痞”,现在自己在那里禁赌了,农会势盛的地方和牌一样弊绝风清了。(喻风气和习俗)

(43)《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当时就不止在解放区唱,在没解放的地区也风靡一时。(喻流行)

(44)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喻危险的境地)

2.英语有的“风”(wind)概念隐喻

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冒险精神的英雄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折射出了西方人热衷冒险的文化特质(林俊,2011)。强烈的情感及对自由的崇尚是英语国家文化的独特性,因此将“风”喻为“精力”或是“自由”是英语国家特有的。例如:

(45)I often feel sleepy after supper and then I get my second wind later in the evening.(喻精力)

(46)Free as the wind,that is the way you should be.(喻自由)

英语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将“风”喻为“气息”和“害怕的心理”。如:

(47)The runner had to stop and regain her wind. (喻气息)

(48)We are winded by the sleep climb. (喻气息)

(49)He has got wind up all right. (喻害怕)

(50)These new police tactics have really put the wind up the local drug dealers. (喻害怕)

虽然有一些表达的独特性很难追寻其根源,但是却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为我们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结语

相同或相近的体验使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有着相同的概念理解,但是不同的生活背景、地理因素等原因使每一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收集的语料证明了英汉语中对“风”(wind)的概念隐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这体现出了不同民族的认知异同。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林俊.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中历险精神的文化阐释[J].廊坊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覃修桂,黄兴运.“黑暗”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

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

[4]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董徐霞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