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营造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大环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普遍反应高职生在职业素养上非常缺失。文章分析了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就如何营造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大环境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生;大环境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高职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行各业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正显示出核心地位,社会发展、企业生存都在呼唤职业素养的重建。
一、职业素养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由“职业”和“素养”两个词语构成,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简单的说,职业素养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恰当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是在知识、观念、思维、态度、技能和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把工作做到最好,不仅展示出实力,还要发挥潜力。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总体来讲,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知识和技能是水面以上部分,他们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的优劣;水面以下部分是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这些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我们把水面以上的,人们看得见的部分称为显性职业素养,它可以通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显性职业素养往往是我们进入职业的敲门砖。如单位在招聘时规定的专业、英语四级、资格证等都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代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方面,是隐性的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一般表现为团队精神、诚信品质、竞争能力、敬业形象、责任意识、法纪观念等。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曾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要求高职生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
二、营造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大环境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仅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社会必须以学生为本,构建良好育人环境,重视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持。
(一)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为建立学生和学校支持系统,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首先各系部专业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就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使高职生进入大学校门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高职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且要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
2.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学院可以在就业指导部门的基础上,成立高职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为在校高职生提供职业教育并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训练,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同时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决定着学生的教育成果,所以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3.更新观念,强化务实,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它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只有努力开拓出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走上社会才更具竞争力。作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作为高职院校,其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充分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上,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与培训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围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来制定教育培训方案,探索实施方式或途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4.创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应该加以重视。而目前我们现有的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那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要怎么来进行考核呢?传统的评价学生主体是学校任课老师,评价的手段是通过课程考试加上老师进行的评议,一张试卷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任课教师所作的评价难免有失全面公平。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下,学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企业中工作,他们的职业素质怎样,指导他们的师傅一清二楚的,因此,企业也要作为评价学生的主体之一。企业中的师傅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该评估要在学生综合评估中按一定比例体现出来。
5.制定及时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反馈机制。高职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这些都是我们的反馈机制所要收集的。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反馈机制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生、在校生组成,采用调研的方式,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师资力量、师资结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培养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就业指导部门设立专人管理,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并做出可行的改进措施,经过专家的审定,对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至关重要。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都会有半年至一年时间在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期间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也是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要阶段。建立学生和学校的支持系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产学结合,联合培养高职生,企业为高职生提供实习基地和教科研基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是产学合作。何谓产学合作也被称之为校企合作,“产”是指产业界、企业,“学”是指学术界,包括大学与科研机构等。由于包括科研机构,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产学研合作”。对学校来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对企业来讲,产学合作培养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增加了发展的资本和潜力。所以产学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受益。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必须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新的合力,充分发挥联合的整体功能,迅速将知识技能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和融合生长,使教学科研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促进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获得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无法独立取得的高效益、高收益。
2.邀请企业家、行业精英走进高校,宣传企业文化,为高职生提供直接的实践知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供求关系的差异外,在供需的不协调也是重要因素。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愁云不展,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有“招不到人”和“我们被大学生害惨了”的感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此情形下,学院应积极地邀请企业家、行业精英、专家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直接提供实践经验,搭建起沟通桥梁,激发学生的创业智慧,引导他们正确择业创业,加快大学生的职业化进程。
3.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职场困惑多,发展不尽如人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进而催生了不少社会咨询培训机构。咨询师们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帮助分析职场困惑,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准自我定位。但是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由于其经费来源主要靠自筹,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履行、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往往容易失衡。少数培训机构又缺少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没有长远发展战略,对自身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讲师队伍鱼龙混杂,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强,产生形象危机、经营危机、诚信危机、服务危机等问题。如果学校能够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将会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的危机迎刃而解,学校教师也可以直接获取第一手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的教学经验。另外,职业素质拓展是提升“准职员”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可采用模块教学法进行,与体育技能、职业岗位素质相结合进行教学。
总之,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高职生、高职院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穆学君,英宝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戴裕葳.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任雁敏.高职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 育与职业,2010,(17).
[4]程金夫.职业院校开展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初探[J].河南 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