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教材,打造高效生物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教材,打造高效生物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通过探究、思考达到交流与合作,获得新知识,提升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教教材”。本文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为例,探讨通过巧用教材,达到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与重组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4章第3节的内容,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特点、意义等知识点。若按照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固然可行,但我认为将细胞膜的相关知识割裂开来,会使学生对“蛋白质的分泌过程”及“生物膜系统”的学习造成较大难度,且显得平铺直叙,呆板教条,不能很好地调动和集中全体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所以,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组,将教材中的第4章内容提前到第3章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之后,集中处理细胞膜的相关问题。因为教材对这块内容的编写本身就是一个细胞膜的研究史,从膜成分的提取、鉴定,到举证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再借助电镜等手段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那么,细胞膜这样的结构和特点是怎样完成对进出物质的选择性呢?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可见,经过教材内容顺序的重新调整,不仅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学习有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同时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亲历细胞膜的研究过程,体会其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使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过程

1.充分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巧用教材P70中的“问题探讨”,层层设问,刨根问底,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设问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跨过脂双层?什么分子不能?

学生:O2、CO2、N2、水、笨、乙醇等。

老师总结:以上物质可归属为三类:气体、水、脂溶性小分子,它们就像自己会游泳一样,会自己游过脂双层这条“油河”。

设问2:葡萄糖不能跨过脂双层,但却能跨过小肠上皮的细胞膜,又该如何解释?

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入手分析,自然会使学生说出:与细胞膜上有而脂双层上没有的“蛋白质”有关,即葡萄糖虽不会自己游过“油河”,但可坐着船(蛋白质)过河。

设问3:葡萄糖、无机盐等不会自己游泳的小分子都能坐“船”过河吗?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结论是“不一定”,否则,细胞膜就没有选择透过性了,这也就说明膜上的这种“船”对承载的物质具有专一性。

设问4:请同学们利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对以上实验现象及推论做出合理解释(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依据,并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巧妙设问和形象比喻,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研究活动中来,还能让他们学会从课文的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寻找依据,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在学生提交结果后,教师可演示自制的flas,使学生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有更直观、形象的理解、记忆。

2.寻找素材,给知识以血肉

教材对这块知识的描述基本就是如上这些,理论性强,但有“空中楼阁”之感。我在备课过程中,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三组实验数据,引导他们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从中体会上述理论的真实性、可靠性。三组实验数据如下:

【探究1】自由扩散实验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曲线图,总结规律。

结论: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差成

关系,自由扩散过程中只受 影响。

【探究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请分析数据,绘出曲线图,总结规律。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 关系,超过一定浓度后,协助扩散中物质运输速率受 限制。

【探究3】下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上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如此之大,能是被动运输维持的吗?

(不能,因为被动运输的扩散动力来自浓度差,它只能使膜两侧的浓度差愈来愈小。)

②既然如此,就说明Na+、Cl-在不断排出细胞,K+不断进入细胞,那么,这些离子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

(主动运输,即通过耗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犹如“逆水行舟”。)

③请同学们根据主动运输特点尝试绘出如下坐标曲线。

以上过程均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讲台画出坐标曲线并给出合理解释。通过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看出三种运输方式的区别、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图表转换、图文转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需注意的是,这种转换能力是高中生物课中第一次接触,所以,在规范作图,分析描述曲线特点及语言表述等方面,需要老师给予正确引导,严格要求。

3.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

充分利用文中信息和我们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三种运输方式特点及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设问1: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耗能,扩散动力来自膜两侧的浓度差,这对生命一定有益吗?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不一定。有益的方面:如废物CO2可通过被动运输越过一层层膜到达肺泡排出体外,而O2恰好相反。有害的一面:如甲醛、NH3等也能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细胞,使人体受到伤害。所以,应保持人们生活空间空气的清新,新装修的房间需充分晾晒后方可入住。

设问2: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但耗能需要载体,它对人的生存有益吗?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有益。例如教材P71表4-1丽藻细胞液中H2PO4-、K+、CI-等的浓度是水中的几十倍、上万倍,但丽藻仍能通过主动运输,从池水中吸收这些离子,以满足丽藻生命活动的需要,土壤中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也是如此。这恰恰显示出细胞可根据自己需求主动吸收生命活动中所需物质,排出不需要的物质。

综上所述,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确实具有选择性,而这一生理特性是与细胞的结构息息相关的,这再一次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

三、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补充、比喻、设问、讨论,不仅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当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而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图表文字转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为之后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的分工合作”等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只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处理教材,为我所用,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懈努力,积极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