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原因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水稻是辽中县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大约在40万h㎡。二化螟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害为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率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 % ,高者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先将这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关键词] 水稻 二化螟 发生 为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94-02
一、二化螟形态习性及其为害症状
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在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蛹黄棕色。成虫为体长10~15毫米黄褐色小娥子,15~16℃时成虫羽化。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症状表现是不同的。幼虫钻蛀水稻茎杆为害。卵孵化后,爬至茎秆,咬孔侵入鞘内或茎秆内。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期至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期至乳熟期为害,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即秕粒增多。在辽中县一般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等寄主上越冬。
二、二化螟加重危害的原因
1.越冬幼虫数量增加
据调查,从2009~2012年四年里,每百穴越冬幼虫数分别为53头、54头、61头、58头。越冬幼虫最多达72头/百穴。虫源基数逐年增加,是二化螟为害逐年加重的根本原因。
2.土壤耕作对二化螟发育有利
辽中县部分稻田翻旋较晚,一般都在泡田的前几天进行,且翻旋较浅,这对稻茬中越冬幼虫的杀伤作用较小,而使幼虫能正常化蛹、羽化。
3.稻草的燃烧率降低,也造成越冬虫量的增加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稻区的农民大部分用液化气作为生活燃料,使大量稻草存留下来,造成稻草中越冬幼虫大量存活,也增加危害的虫源。
4.插秧早为二化螟提卵好场所
辽中县大部分乡镇插秧较早,每年于5月上旬开始插秧,5月15日已基本结束,这些地区的水稻发育早、生长过快,进入6月中旬,植株长势高大茂盛。二化螟成虫喜产卵于长势高大茂盛植株的叶片或叶鞘上,一代幼虫蛀食叶鞘,造成枯鞘,如果此时稻田水层较深,初孵幼虫先少量啃食叶片,蛀食叶片中脉,造成这部分地区水稻受害较重。
5.肥水管理不科学
5.1施肥不合理
一般地块施标氮应该不超过105kg/h㎡ ,而部分农民为提高产量盲目提高氮肥的施用量,施标氮达1500 kg/h㎡ 以上,且不注意与磷、钾、微肥的合理搭配,使部分水稻前期生长过盛,二化螟集中产卵危害,造成一代二化螟危害加重。使水稻枯心率大增。部分地块水稻在幼穗分化期施氮肥过多,叶色深绿,诱集二化螟产卵危害,造成二代二化螟危害加重,使水稻虫伤株和枯穗率增加。
5.2灌水间断,加重危害
部分水田常因水紧缺,间断灌水,造成田土干裂,稻苗瘦弱,不适合二化螟取食,二化螟转株危害频繁,造成枯心率增加。
6.防治不科学
6.1未做到适期防治
一方面兼防不适期。近几年大部分农民注重防治稻水象甲,所用药剂可防治二化螟,认为防治稻水象甲也可兼防二化螟,事实上对插秧晚的地块确实起到了兼防的作用,且效果较好,但因大部分地块插秧早,防治越冬代稻水象甲一般在6月初,而辽中县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一般在6月下旬前后,所以在大部分地块防治越冬代稻水象甲兼防一代二化螟效果并不显著。另一方面,有的农民不掌握在二化螟初孵幼虫未钻入土之前或在3龄期前为用药适期,造成防效不高,危害得不到控制。
6.2忽视二代二化螟防治
由于水稻后期生长过快,植株长势高大繁茂,不便于田间喷洒农药。此外,二代二化螟危害症状除枯孕穗和白穗外,幼虫分散为害后出现虫伤株,但从外表不易分辨健株和虫伤株。更不了解造成的损失,使大部分农民忽视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治,这不仅导致二代二化螟为害加重,而且也为下年增加了越冬虫源基数。
7.长时间使用同种药剂,使二化螟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效
长期使用杀虫双同一种农药,使二化螟对杀虫双产生了抗性。
8.冬季气候变暖也使二化螟越冬幼虫死亡率降低,导致第二年虫源基数增加,危害加重。
9.水稻品种抗虫性减弱,部分地区栽种品种为不抗虫或抗虫性差的品种,导致二化螟为害加重。
三、防治方法
1.栽培措施防治
适时调节水稻插秧期,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料,减少氮肥施用量。做到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根据不同肥力的地块确定不同施肥量,也要根据植株的具体情况酌情施肥,保证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水稻自身抵抗能力,从而减轻二化螟危害。在二化螟幼虫老熟化蛹前,将田水排干,保持地面湿润,使幼虫下到稻株基部化蛹。在化蛹高峰期,田间灌水17~20cm,保持3~4d,灭蛹。二化螟危害期要浅水勤灌,使稻苗生长健壮,减少二化螟转株危害。
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二化螟成虫进入盛发阶段,采用黑光灯诱杀,效果更好。
3.人工防治
人工从基部拔出受害株,即一代的枯心苗,二代的枯孕穗和白穗。二化螟幼虫有先集中后分散转移的习性,在螟卵盛孵到幼虫转株前,将虫伤株拔除,带出田外沤肥,可消灭大量幼虫,防止转株危害。水稻收割时齐泥低割、秋翻、春前处理完稻草等,杀死部分越冬幼虫,减少虫源基数。
4.药剂防治
4.1适期用药全程防治
防治一代二化螟根据调查情况,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后10d内施药,如等到幼虫钻入稻茎后,药剂难以接触到虫体,使得一般药剂的防治效果不好。辽中县一般年份在6月下旬前后防治一代二化螟,在二代二化螟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效果较好。既要防治一代也要防治二代。
4.2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选用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药剂,防治第一代二化螟在6月中下旬见幼虫枯鞘时,每亩地用18﹪杀虫双水剂250~30ml,或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45~60g,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8g,对水喷雾,也可用杀虫双撒滴剂250~300ml甩施,施药后保水5~7d,插秧早、虫害重地块应隔7~10d再施药一次。上述药剂除杀虫双外,都可用于第二代二化螟的防治。防治适期在8月上旬。防治二化螟还得看稻田天敌情况,寄生二化螟的天敌有很多,主要有卵寄生的赤眼蜂,幼虫寄生的绒茧蜂及捕食性天敌蜘蛛等。当天敌数量较大时,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