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分析了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设有特色农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基本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41-02

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

技术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视不够 目前,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国家鼓励软件学院、高职院校采取多种举措,多模式、多渠道培养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些部门和领导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办软件技术专业有点不合时宜、不务正业。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重视不够。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我国农业要更加依靠科技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智能农业的研究和应用,为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2007年,农业部就印发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年)》的通知,要求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信息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通知要求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农村信息化管理队伍,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求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知还要求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四川省在《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指出: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立支农信息服务工程、农民网校示范工程、信息化进社区试点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四川乃至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建设、数字农业、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数据中心等的建设需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熟悉农业、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应当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投入不足 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普遍不足。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设备简单陈旧、升级缓慢,只能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类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的“瓶颈”。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学会农业信息技术,掌握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的开发手段,毕业后才有可能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一展身手。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的研究需要相关部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不准 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这是一个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的过程中,割裂了农业与软件技术之间联系的纽带,出现了与其他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教育要面向行业,专业要联系职业。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置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中,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应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培养智能农业的开拓者、农业软件的开发者、农村信息的管理者、农村网络的维护者。只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 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但目前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没有找到专业建设的抓手,专业建设观念落后、举措不力、发展缓慢。

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

有特色的“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专业建设理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成都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现代田园城市的区位优势,秉承“亲农之情不变、事农之心不改、兴农之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已向社会输送了一千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乡镇、村社级的信息员活跃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与服务推广工作。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明显,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认可。2009年11月,该专业被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6月又被成都市教育局确定为成都市特色专业,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最具活力与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

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坚持把专业办到企业去,把企业引进学院来,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人才共培、互惠双赢”,形成了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全程参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共同推进学生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2008年10月,学院与新加坡天荣公司合作,共同组成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分院院长负责制,共建“天荣电子信息学院”。企业投资近五千万元,在温江区海峡科技园单独建立了一个校区。学院将电子信息分院学生学费的70%划转天荣公司,由企业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切费用。学院的院长由企业代表担任,以企业为主实施管理,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2.大力推行“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三双”是指“学生兼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教师兼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分院领导兼学校领导与企业经理双重责任”,“四走”是指“专业跟着行业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课程跟着工作过程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2012年4月,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电子信息分院与四川天荣实业有限公司、成都北软天荣有限公司组建了“天荣软件技术专业学院”;与成都知用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农院知用软件开发室”。企业全程参与分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农业科研等,“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信息分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有特色的“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通过反复调研,由企业参与,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NET、JAVA和C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对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优化整合,运用“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等理念与方法,打造了一批项目化教学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Flas设计》等课程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用”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推广 秉承学院“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电子信息分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西部农业在线、温江区花卉交易网等网站的建设,推动了地方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成都市农委领导下,多次举办农村信息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软件技术专业师生还坚持利用假期在“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基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街办、农村社区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服务与推广,使高校教育积极、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田园城市新农村建设中。2012年3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智能农业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和示范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电子信息分院把“智能温室大棚”作为智能农业研究的载体。建设智能温室大棚,主要运用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基于手机终端操作实现对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自动化管理。电子信息分院密切联系企业工程师、农学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推广智能农业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开展国际从业资格的培训、认证,与国外有关院校交流合作,互认学分,开展“双学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正面临生源下降、教育同质化的巨大挑战,办出有特色的农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我院电子信息分院师生员工不断努力探索的奋斗目标,更是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2012(2):3.

[2]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4):1.

[3]韦泰旭.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创意农业助力[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1.

[4]许亚东.农业高职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1(9):10-12.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作者简介:

周洪林(1971―),男,成都温江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电子信息分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