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拍纪录片的老男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拍纪录片的老男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月19日,有着影像行业“百年老店”的伊士曼柯达宣布,公司已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向纽约一家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公司股票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柯达曾经辉煌一时,也拥有很强的实力,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市场,在数码科技革命的冲击下,柯达转型得太慢了。 柯达在胶片市场上曾经太过成功,以至于发明出了数码相机后,它也舍不得丢掉传统胶片,最后“进入的早,死掉的早”,这个公司的破产,让我们也惊醒到,数码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脚步很快,昨天的巨人不能保证还是明天的巨人。

在迎来2012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之际,《大众DV》采访到基本由胶片拍摄的纪录片《变暖的地球》的摄影师李东风,作为中央新影集团的摄影师,他拥有多年拍摄纪录片和科教片的经验。请他谈谈这部有可能是科影厂最后一部以胶片为主拍摄的科教片的幕后背景。

《大众DV》:首先祝贺您拍摄的科学纪录片《变暖的地球》获得了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李东风:谢谢!能在这么一个隆重的电影节上为科学纪录片留下一个片种,并获得专家的认可的确非常的不容易,我也感觉到自豪。

《大众DV》: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电影制片厂,曾经获奖无数,现在科影还拍摄胶片电影吗?

李东风:现在在全国使用胶片拍摄科教片和纪录片电影的单位已经不多了,包括农影、科影、上影、新影和河南电影制片厂、山东电影制片厂。大部分拍摄的目的是保留延续胶片的一些资料,我们科影厂也是一样,几乎都是使用高清摄像机来拍摄科教片和纪录片,成本相对比较低。

《大众DV》:请谈谈您的个人拍摄经历。

李东风:我198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同年分配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现中央新影集团)工作。现在CCTV科教频道做摄影师,从事摄影工作一直到现在。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科教片的摄影工作,再后来就陆续拍摄了故事片、广告、MV、中外合拍纪录片、科教片等,涉猎比较庞杂。其中纪录片《我想回家》、《美国妈妈》和《埃德加・斯诺》等在国内外获得过大奖和摄影奖,2006年和2007年两次随中国科学院科考探密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拍摄,2009年1月随“南极探密之旅”进入南极拍摄高清科学纪录片和胶片电影《变暖的地球》,现在主要以拍摄企业宣传片为主。

《大众DV》:为什么电影厂逐渐在放弃传统的胶片电影呢,仅仅是成本的问题吗?

李东风:成本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本胶片400英尺(约122米)伊士曼柯达胶片就需要1500元,拍摄时长却只有三分半钟,加上胶片的冲洗费用600元,转胶的费用600元,也就是说三分半钟的时长成本就需要2700元,而且不能重复使用,又比较麻烦,所以单位就觉得不划算。另外拍电影是看不见的,虽然现在有监视器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参考而已,摸不着看不见,只有等负片冲出来以后才知道结果,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且有点冒险,所以拍电影没有十几年的经验是不敢动摄影机的,胶片电影是少数人的艺术,一般人也玩不起。

《大众DV》:现在仍有相当一本分拍摄电影的人还认为胶片电影拍出来的画面比较好,胶片电影真的就很好吗?

李东风:从我们拍摄《变暖的地球》的成片来看,我们使用了胶片和高清摄像机两种设备拍摄,胶片的确有它的优势,画面通透,比较润,颜色的饱和度比较好,电影的味道比较足。高清的画面层次好像有点少,还不够丰富,在一起比较的话我们还是能看出来的。当然我想如果使用高端机(比如索尼SRW-9000、F65/F35、RED ONE )拍摄的话肯定也会不太一样,应该难分伯仲。拍电影的人总是有一种电影的情节,可以理解。

《大众DV》:今天数码化是一个潮流,为什么拍摄时还选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变暖的地球》,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想知道现在使用传统摄影机是不是显得有点过时了,拍摄方式有点落伍?

李东风:问题非常好,实际上在老的电影制片厂老一点的电影人还认为胶片电影效果好,在国企决定是否使用什么设备还是领导说了算,摄影师有的时候也没有决定权,只能建议,因为这其中有一个影片预算和成本的问题。

这几年高清数字摄影机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据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就是一半胶片一半数码拍摄完成的。从画面上分析我们很难分辨出来哪是用胶片,哪些是用数码拍摄的画面。至于说使用传统胶片拍摄过时了的说法还有点太早,我知道仍然有人还在使用胶片拍摄,现在还只是处于一个交替的转变过程。数字代替胶片可以肯定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马上就会到来。不过我自己还是喜欢胶片摄影,毕竟拍了那么多年的胶片电影,从胶片电影《变暖的地球》呈现出来的画面质感来看,依然可见胶片电影的魅力。至于拍摄方式我想不会有大的改变,只是对摄影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大众DV》:据我们了解《变暖的地球》是用胶片、索尼高清HDW-900R和佳能 EOS 5D Mark Ⅱ三种机型拍摄的。你觉得胶片和数字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画面区别大码?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李东风:差别肯定是有的,只是我们一般人很难分辨出来哪一个桥段是胶片拍摄的哪一个是用索尼HDW-F900R和佳能EOS 5D MARKⅡ拍摄的,摄影师的眼睛是很厉害的,数字高清还缺乏那么一点点“电影”的味道,层次还不够丰富。我想只有投放到电影院的标准大银幕上然后静帧才可能对比的出来吧。小电视屏幕基本上是看不太出来的。

柯达胶片我们都知道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到今天为止胶片的质量已经非常稳定,我们常说“要相信柯达”就是这个意思。胶片宽容度非常大,以前拍摄曝光的可控制范围在“上二下三”甚至“上三下四”,现在的宽容度已接近十级,也就是说在这么大的光圈控制范围内都可能呈现画面的影调和细节,亮的部分还能看出东西来,暗的部分依然有层次。对于一般摄像机来说可能就是个问题,尤其是摄像师把画面拍“毛”了,高出去两挡光圈,后果不堪设想,要想在后期找回来就比较困难了。

《大众DV》:但是我们也发现有的使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可能还比不上高清摄像机拍出的画面质量,这是为什么?

李东风:原因很多,胶片和数字摄像机不同,数字摄像机记录下的素材数据不管如何转换都是没有变化的,4K就是4K。比如使用高清数字HD摄像机拍摄(4K分辨率)―复制(4K分辨率)―接受到的画面(至少4K分辨率)。

胶片电影有所不同,35mm胶片拍摄―底片(相当4K分辨率)―中间片(相当2K分辨率)―发行拷贝(相当1K分辨率),所以画质的变化显而易见。

另外胶片保存的好坏、冲洗的工艺、药液的新旧、镜头的好坏、摄影机的稳定性等。最主要是胶片的冲洗过程,毕竟胶片冲洗是一个化学的反应过程,可变性比较大,人的因素也有关系,加上冲洗药液的新旧、时间和温度的控制等都可能会影响胶片的成像质量,也就是说本来负片能达到4K的画质,由于冲洗的原因结果可能最后到放映时才达到2K或者1K的画质效果,所以画面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大众DV》:在您这些年的摄影工作中,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经历?

李东风:一个人就能拍电影你信吗?这是真的,2009年我去南极,由于名额限制,加上现在我们单位能使用摄影机拍摄胶片电影的年轻摄影师不多,所以领导就把拍摄南极冰川的事交给了我,当时带的是阿莱2C摄影机,6本胶片,包括拍摄、变焦、量光、装片等连助理的活我一个人全包了,我想在拍电影的历史上很少有一个人拍摄电影的吧。

《大众DV》:数字高清摄像机最终是要取代传统的胶片电影,在拍摄方法和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李东风:数字高清摄像机和胶片电影在拍摄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基本应该是一样的,只是对摄影师的要求更高了,高清意味着画质的原形毕露。虽然高清摄像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条件,比如低照度非常好,我们就可能不需要功率很大的照明设备。但是,绝对不是不用照明设备了,我们很多人都是从拍摄模拟电视开始的,总是有一个误区,认为亮度够了就OK了,这样是不可以的。只是在拍摄过程使用灯光的功率减少了,但是照明的数量不应该少,因为我们最终追求的是画面的效果。

《大众DV》:是什么驱使您去拍摄这些作品,拍这些纪录片有没有一种使命感?

李东风:我自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真的不是装啊,记得上大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摄影师要把镜头对准人民,老师的话对我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自己的职业,每一次都用心把片子当作品来拍才行。在国外纪录片摄影师这个职业是可以伴随其一生的,曾经和我们一起合作过的外国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化妆师年龄都非常大,有的导演都六七十岁了,还在拍电影,就是喜欢。我曾经问过一位50多岁的英国录音师,这么大的年龄为什么还亲自举杆,他说录音这活儿还没有“玩”够呢。我想他如果不热爱自己的职业绝对不会做那么长时间,而不像我们今天电视台拍电视的都是一些年轻孩子,今天想干摄影,明天要做导演,后天就不知道想干什么去了,所以节目好不了。

《大众DV》:您最擅长拍摄什么题材的片子,有什么心得?

李东风:拍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的片子比较多,比如《美国妈妈》、《埃德加,斯诺》、《神奇的占里》、《我所经历的可可西里》、《黄河启示录》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经历,拍摄他们的喜怒哀乐,不仅是我而是所有地球人都会关心的,关注别人才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我们做过调查只要讲述人的故事和情感经历的片子收视率都很高,比如《爬行女孩站起来》,在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在0.2以上,是10套同一时间段收视率比较高的。

《大众DV》:在您所有的作品中,哪部片子最令您满意,讲讲背后的故事?

李东风:满意谈不上,但都比较喜欢,因为都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一部30分钟的节目大约需要三四百个镜头组合而成,每个画面都是摄影师一个一个拍出来的劳动成果。比如拍摄《美国妈妈》,我四次到云南的中甸(香格里拉),维西拍摄。在麻风病村许多眼瞎的村民告诉我们周边的村民没人来麻风村,怕把病传染给他们,连蔬菜、水果、鸡蛋都卖不出去,说我们来是“恩人”。我一直忘不掉一位瞎眼老奶奶那欲哭无泪的瞎眼睛,当时就感觉到我们做媒体的人责任很重大。

《大众DV》:您平时的娱乐活动有哪些?

李东风:娱乐活动不多,有人说你们拍片子就是娱乐活动,随便怎么说,也可能是,我们是寓拍摄于乐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