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文学治疗功能的应用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文学治疗功能的应用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一向被认为是文学的三大基本功能,却忽视了文学是基于治疗而发生。文学的治疗功能在维系人的精神生存、解决人的心理困扰方面发挥作用。近些年来,尽管有学者致力于文学治疗功能的研究,但是还存在探讨的价值,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释文学治疗功能的应用性

关键词:文学治疗;文学功能;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72-01

文学治疗这一概念由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费莱在20世纪初期提出,费莱认为文学是对抗理性异化,维护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文学治疗却是自古已有,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文学的产生本身就有一种治疗的功效。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学治疗了创作主体的自我精神,很多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达到治疗自己生理或心理问题,进而获得精神价值。也有一些作家本身就是医生出身,比如福楼拜、鲁迅等人。从欣赏的角度看,文学接受者从文学作品中获取同感、达到共鸣或者疏导、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文学治疗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在定义悲剧概念时曾说“悲剧是通过‘怜悯’和‘恐惧’而实现‘净化’的”,这个净化的概念本身就指向了文学的治疗功能。文学让作家在文字的宣泄中疏导自己的情绪,将淤积在心中的苦闷化解。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也存在文学治疗的观念。他认为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因为本能欲望受到了压抑,作家将文学作为释放欲望的替代品。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中,也有“诗言志”、“诗缘情”的说法。由于创作主体自身苦闷和压抑,文学作品成为创作主体调和内心矛盾冲突、抒写自我感情的方式。他们将自己的彷徨和迷惘诉之于文字,消除自己思想上的恐慌,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治疗的实质其实是精神治疗,文学治疗的效用则体现在接受治疗者对于创作主体的心理认同,这就要求文学治疗的接受者要具有正确的心里认识,否则容易走向极端。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有作家因精神苦闷或心理问题而自杀。外国文学史上有杰克伦敦、海明威、尼采、川端康成等人,而我们国内如老舍、三毛、徐迟、顾城等等。他们的最终选择有的是因为时代造成的苦闷,有的是自身原因导致了对死亡的选择。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诗人之死”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出现。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一大批在诗歌创作上有灵性的诗人接续选择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作家自杀并不少见,那么为什么“诗人之死”成为了一个文学现象而出现呢?一方面,在特定的时期,这些作家的抑郁是由于转型过程中的种种阵痛,另一方面,诗人因为其强烈的情感表达而选择诗歌创作,那么在创作之时,必然是心中的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进而爆发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些情感丰富、感情细腻的诗人在寻求文学治疗的过程中必然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那么一旦文学的双重治疗功能宣告失败,诗人也往往会容易走向极端。

文学治疗功能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也是因为文学治疗的功效是微小而不易察觉的。尽管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并不显著,却又往往是不可小觑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郭沫若都曾弃医从文,在文学史上留下佳话。这是因为文学的治疗往往是心灵的医治,这是当时“治疗”的根本,这也恰恰能够表现出文学的实用价值。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现代史上,动荡的、颠沛流离的历史环境深刻触及了中国作家的忧患意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心里郁结尽管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曾试图以文字为中介,对抗精神上的苦闷和悲痛。他们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绪,一方面也谋求读者的同感,以达到“疗救”的目的。

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人的精神困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难题。文学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文学的治疗功能更可以顺势而行。1998年,我国的文学人类学专家叶舒宪先生曾先后奠定了文学治疗的研究基础,然而,文学治疗在我国的文学理论界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当然,文学治疗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针对所有群体,也不能将文学的治疗作用盲目夸大。在人常常要面对精神困境的今天,我们一方面重视文学治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和误区。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J].文艺研究,1998.

[2]武淑莲.文学治疗作用的理论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