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课外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课外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具有课堂阅读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早已成为共识,而课外阅读状况堪忧由来已久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课外阅读在课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怎样有效评价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出路与前景如何?本文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

关键词:课外阅读 地位 评价 前景

课外阅读具有课堂阅读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早已成为共识,而课外阅读状况堪忧由来已久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课外阅读在课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怎样有效评价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的出路与前景如何?对此,笔者摭谈一二。

一.课外阅读在课程中的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的相关规定有两处:“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两段文字分别出现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中。这似乎明确了课外阅读的地位,也即课外阅读是必修课程的一部分;但同时又留下众多疑惑:

1.必修课程修完是否意味着课外阅读的结束?

2.选修课程教学中要不要进行课外阅读?

3.必修阶段与选修阶段的课外阅读是否应该有所不同?

4.课外阅读是否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必修与选修课程中阅读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课外阅读活动本身应该贯穿语文课程学习始终。《课标》对课外阅读的相关规定仅现于必修课程的表述中有待商榷。如果说150万字阅读量是要求学生在必修阶段完成的,那么,《课标》对选修阶段课外阅读量也应明确;《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量有规定,对课外阅读的质也应提出明确目标。

课外阅读是否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要探讨,但明晰课外阅读在课程中的地位,廓清笼罩在课外阅读身上的层层迷雾,为教师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改变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是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纲领性文件的《课标》应该担负的责任。

二.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评价

《课标》对课外阅读的实施给出了建议,也给出了相关参考书目,虽然仅限于必修段,但这还是为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法及内容上的指引。不过,如何有效评价课外阅读活动却似乎又是一个盲区。

《课标》在评价的根本目的、功能、主体、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原则说明,对必修与选修中的阅读鉴赏从评价角度方面分别做出了规定,但独独没有提及阅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唯一能找到一点线索的是这样一段文字: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这是对选修课程中文化论著研读的评价建议,而课外阅读显然不等同于选修课程中的文化论著研读。《课标》在课外阅读评价上的“不作为”势必让现实中无序、随意的课外阅读依旧“无所作为”。

同为文本阅读,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评价角度虽自可相仿;但各自阅读目的的不同又决定了其评价手段和方式应有所区别。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写书评、读后感”,还是“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过程性评价往往成了唯一选择。从这一评价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但对于“知识和能力”等认知水平方面的情况就可能知之甚少了。但是,任何评价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外阅读的过程性评价中引入终结性评价就很有必要了。

笔者曾在高一与高二的五个班级做过相应实验,其操作方法大致如下:为检查学生一个学段整体阅读效果而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以开卷考试的形式呈现,学生只能携带所读的书和读书笔记,每位同学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一道针对自己这一学段所读的书(从推荐书目中自由选择)而拟定的论述题,其考查方向在学段初始由教师依据学生所选书目、学生固有水平等情况而定并与相关阅读指导说明一并告知,其考查结果将与课外阅读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共同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附论述题及作答文字(节选)如下:

39.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请陈靖熙同学选取《目送》中的文章试证之。

43.请李舒扬同学结合《瓦尔登湖》谈谈你对“怎样使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的理解。

72.请薄淞尹、徐睿同学任选一题作答。(1)请写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人名,并从中选择两位人物谈谈你对她的认识。(2)结合《红楼梦》原著中宝黛间的故事谈谈你对“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的认识。(3)结合《红楼梦》原作谈谈你对“色即是空”的认识。(4)读《红楼梦》而不落泪,古来少有。结合原作谈谈你的泪为何流。

(1)……黛玉个性善感、不够大气。“春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是黛玉的真实写照。她落泪吟唱“怪奴底事倍伤身,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她忧伤感叹“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更何况黛玉身体不好,恐不能为贾家开枝散叶。于是,尽管她与宝玉真个儿两情相悦,也只能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成为凄凉咽气的悲情人。可怜那最后一句话都没能说出口,只留下一个迷似的“宝玉,你好……”(薄淞尹)

(4)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读《红楼梦》让人落泪,为孤独,也为痴情,更为那易碎的美好生命……用一首诗作结:有情原比无情苦,生死相关总在心。也是前缘天作合,何妨黛玉泪淋淋。(徐睿)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这种意在全面检测自身课外阅读效果的终结性评价非常欢迎,从上述学生回答的部分文字中也可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仅依靠过程性评价来推进课外阅读存有先天缺陷,相较于此,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引入终结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评价方式。当然,终结性评价方式如何优化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讨论。

三.课外阅读的出路与前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有这样的话: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阅读关乎个人、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调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各国之首,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美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文科,他们认为广泛阅读将开阔人的视野,为将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提供无限潜力。以色列的犹太民族虽然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在20世纪645位诺奖者中却有121位,比例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在各个方面的实力自不用多说,其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大多是接受本土基础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通过阅读所培养起来的开阔视野、思考能力等不只作用于学科本身,更有意义的是它直接影响了人的发展,正如朱永新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美国等国家重视阅读而取得的教育成功,值得深思。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如何担负起其应有的责任,如何真正改变现实中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

不得不承认我们并没有犹太民族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德国人“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的优良传统;我们没有俄罗斯的《民族阅读大纲》,“国家阅读节”也还犹抱琵琶。那么,课外阅读的出路与前景究竟如何?

在考试文化比较发达的当下中国,将课外阅读直接引入高考是否可行呢?江苏、福建等省的高考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对于扎实推进课外阅读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在考查的范围、深度及评价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英国“莎士比亚教学”的做法,选定《红楼梦》这一级别的作品,对各阶段和各年级的学习框架及学习目标作出规定呢?

另外,课外阅读“等级认定”若不只停留在学校行为层面,而是上升为国家行为的话,那课外阅读又将是怎样的一副面貌呢?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课外阅读着实不只是语文课程自个儿的事。

何飞,广东深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