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十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十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下面是合理推断词义的十种方法。

一、 字形推断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等。

二、 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惠”的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2004年湖北卷)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 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转折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 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四、 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全国卷)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五、 成语验证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

①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六、 课文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全国卷),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出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七、 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1996年全国卷),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的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八、 代入检验法

即把选项所给的义项代入原文,推断词义。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年北京卷)

选项中给的义项是“诛:杀掉”。我们把这个义项代入原文,就会发现:后文中庆封还带着他的部下反抗,失败后逃到鲁国了。因此,该义项是错误的。

九、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 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信,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 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卷),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在判断词义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下面的规律:

1. 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2. 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当做动词解释。

3. 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当做动词解释,通常是第一个词。

十、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实例探究】

一、 语境分析法

1. 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 )(1999年全国卷)

2.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2003年全国卷)

3. 轨遂投城遁走。( )(2004年辽宁卷)

4. 益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山东卷)

5.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曰“服”。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

二、 代入检验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02年全国卷)

A. 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三、 结构分析法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0年湖北卷)

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出入。

四、 课文迁移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1年江西卷)

A. 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 臣请妇节,伏矫治之罪 矫:假托

C. 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 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五、 综合运用各种推断实词义项方法

及之而后知,履( )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 )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 )客之一瞥( );疏( )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

【小试牛刀】

一、 语境分析法

1. 士类益以此多( )之。

2.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3.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 )人。

4.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5. 视( )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6. 恨(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7. 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

江河。

二、 结构分析法

1. 不念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

2.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 通五经,贯( )六艺。

4. 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

6.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7.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8. 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 语法分析法

1. 据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2. 亦以明(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 沛公军( )霸上。

4. 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

5. 不意( )乃在朝列。

6.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7. 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

8. 吾得兄( )事之。

四、 联想推断法

1. 单父人吕公善( )沛令

素善留侯张良

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安得广厦千万间

3. 引次( )江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 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 非攻

5. 将军身被( )坚执锐

(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

6.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7.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 )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8.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

无乃尔是过与

五、 邻字帮助法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2. 昼夜勤作息( )。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 )与非常也。

4.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5. 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6. 去来( )江口守空船。

7. 即具以北虚实( )告东西二阃。

8. 死生( ),昼夜事也。

六、 成语对应法

1.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短兵相接

2.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欲盖弥彰

3. 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4. 臣以供养无主,辞( )不赴命。

在所不辞

5. 匪来贸丝,来即( )我谋。

若即若离

6. 轲自知事不就( )。

一蹴而就

7. 然微以自文( )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文过饰非

七、 古今比照法

1. 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

2. 明年:古义是第二年。

3.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

4. 颜色憔悴:古义是脸色,面容。

5. 形容枯槁:古义是形体,容貌。

6.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用兵。

7. 为巡船所物色:古义是访求,盘查的意思。

8.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古义是心腹,亲信的意思。

八、 字音推断法

1.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zhài)。

2. 无内(nà)诸侯军。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4.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

5.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bèi)德也。

6.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liǎn),涂(tú)有饿莩而不知发。

7.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gòu)于单于。

8. 举筑朴(pū)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