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隐于世的风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隐于世的风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人杰地灵、出将入相之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与大贾从这里走向个人与时代荣耀的顶峰。

如今,这片几经沉浮的古权贵街区,作为中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得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而声名远播,并焕发新的活力。吉庇路,是三坊七巷中靠南的最后一条巷子,巷中66号是一座四进四出的大宅院,曾是清末福州四大望族之一廖氏家族的宅邸。

如果是第一次造访,你大概很难想象,这不起眼的灰墙木门后竟隐藏着这样一家血统高雅的会所。老宅坐北朝南,宅院内有花厅、客厅、四大天井,虽然从外观上看,当年廖家大院之豪华气派只可想象,但四进直透两条街巷的深长宅院,昔日古民居宏伟的风貌和气质,仍让人震撼和感叹。

推门而进,第一进庭院有些狭长,原有的花厅、两侧回廊、门房、厨房、插屏均被拆毁,只保留两侧房和半个天井。会所前厅布置得十分古雅,屏风、花瓶、雕窗、鱼池,引人走进了三坊七巷的老宅的旧时光里。刚进门顿时感觉老宅给人带来的凉意,这种自然状态下带来的沁凉感在这酷暑之时感受尤其明显。古人在建筑上的智慧是令人佩服的,那时候建造出的房屋不仅有坐向风水之说,还能通过建筑材料与结构的调整让生活于屋内的人有冬暖夏凉的感觉。左侧靠墙的多宝阁带来了第一波惊喜,上面的陈放之物都是古老而珍稀的物件,时间的磨砺在这些物件上沉淀下深邃的味道。午后的阳光透过花窗上纹雕的间隙折射进屋内,在墙面上映出形状各异的光斑,沉默的阴影与张扬的光线交融,便是老宅里午后难得一见的明暗交叠之景。一张八仙桌上随时可以开泡一壶好茶,想象着清幽的茶香徐徐袭来,定如老宅的气质,让人即刻放松宁神。

绕过大厅的屏风就是第二进庭院,天井处凿有鱼池,池畔植有桑树、枇杷。花厅前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东房、西房窗明几净,曾住着廖笠樵第二第三孙辈两家人。如今西厢房作为小茶室,私密性极好。窗前两排翠竹让人眼前一亮,更平添无尽风雅。这里的树荫密匝,可以在天井中的石桌上泡茶品茗,零星的光点落在脸上、手上,想去捕捉,它又俏皮地躲开,落在另一处。如果是明月当空的夜晚,坐在此处喝茶别有一番

滋味,清凉的月光映在素雅的茶汤上,举杯一饮而尽,把这月光的味道留在味蕾的记忆中。

第三进庭院用自动玻璃门隔开,并不完全对外开放。里面的私密包厢、会议室仅对VIP贵宾开放,需刷卡开门。隔着玻璃只能看到最狭长的天井。下面原是观鱼池。穿廊而过,你或许可以嗅到一丝不一样的气息。头顶的覆龟亭雨盖是三坊七巷里面积最大的。即使是雨天,也可不必撑伞而闲庭信步。走道和两侧的厢房里,名家书画、寿山石雕、青瓷紫砂陈列得恰到好处,美不胜收。东西厢房至今仍可见当年法式玻璃门窗和西洋式雕饰的梁柱遗迹。快到尽头,一尊汉白玉卧佛跃入眼帘。洁白无暇,仿佛在预示着第四进庭院的尊贵。

第四进便是老宅的正堂,曾是民国初期以清朝福州籍退休官员为主体的折枝诗社成员经常聚集吟诗的地方,有不少文人雅士也常在此以诗会友,饮酒赛诗。整块巴西花梨木制成的长桌,色泽凝重温润,斗拱榫卯梁柱是旧时遗迹,增添了几分厚重感。正堂背后最后一间则是廖笠樵的主居室,后作为书画室。里面的文房丹青一应俱全,会所常有名家来此挥亳落墨,不失为灵感聚集之所。

这样年代久远、承载着文化底蕴的老房子,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很远,它们是存在于历史中的高高在上的场所,是一栋建筑标本,可是它们又活色生香地矗立在我们身边,伸手便能触摸到它们的体温。置身于这座老宅院中,心绪万千。在氤氲的茶气中,好似看见一位历尽沧桑的智者,安然地静观万物变幻,从容地闲看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