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负压引流技术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负压引流技术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对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41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低负压引流预防和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疗效。方法 收治32例41足跟骨骨折,术中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延长引流时间;早期发生切口并发症者再采用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治疗(VAC)。结果 30例38足经持续低负压吸引和(VAC)治疗甲级愈合,占92.7%;2例3足出现皮缘坏死,占7.3%;低负压引流预防和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疗效佳,患者满意率高。结论 低负压引流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治疗有明显的作用,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低负压引流;跟骨骨折;切口并发症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手术切口常出现皮缘坏死、裂开,甚至感染的概率远高于其他部位,如何降低手术切口并发症,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目标。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41足;男29例,女3例;年龄19~61岁、平均38.5岁;单侧23例、双侧9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地震伤10例、车祸伤2例;其中9例合并胸腰椎骨折、2例合并骨盆骨折、1例合并股骨骨折;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作X线、CT三维重建、手术时间一般伤后7~14 d。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充分消肿至骨折周围皮肤出现皱褶,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一次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到跟骨骨皮质,皮下不作分离,紧贴跟骨皮质外侧作锐性剥离,切口上缘皮瓣上翻至跟距关节面,复位骨折断端,恢复跟距关节面的平整,钛质钢板固定,植入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皮下潜行放置负压引流管于皮瓣和腓骨长短肌腱下,于外踝前缘另开口引出,逐层缝合皮下、皮肤,术后负压引流4~5 d,引流量

在拔除负压引流管后,切口仍有渗血或渗液,不能及时干燥,皮缘出现苍白,继而坏死的情况下,我们早期采用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治疗(VAC),其方法如下:①将修剪好的医用泡沫置于伤口床,戳孔放入引流管;②透明黏贴覆盖整个伤口表面,采用闭式低负压(50~70 mm Hg)间断吸引[1];③3~5 d更换装置,直至切口愈合。

3 结果

32例患者中,23例31足Ⅰ期甲级愈合,占75.6%;7例7足经VAC治疗后切口愈合、占17%,时间10 d-21 d,总愈合率92.7%,2例3足皮缘坏死,骨外露,占7.3%,经换药术后3月拆除钢板缝合治疗愈合。

4 讨论

如何治疗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并发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做

了许多研究,但对负压引流方式预防和治疗切口并发症研究不多,我们通过观察和总结,分析了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

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原因。

①跟骨双侧切口区软组织少,切口浅,皮瓣小,皮瓣下腔隙小。②术后因组织渗出,人工骨运用,难免排异反应,外踝部腱鞘滑液,使得手术区皮瓣下积液较多(据统计,根骨手术切口负压引流量第1天,可达60~180 ml,第2天30~80 ml,第3天达15~35 ml,第4天10~20 ml[2]。③若切口不能及时干燥,皮缘长期的渗血,渗液,皮瓣出现苍白,继而出现皮缘坏死甚至感染。常规情况下,切口放置皮片或负压引流管1 d~2 d后拔出,拔管后常发现切口缘仍有渗液或渗血,切口很难干燥,通过换药很难彻底解决。

持续低负压引流能很好解决切口渗血渗液问题,本组采

用延长引流时间至4~5 d,引流量

燥,皮瓣下积血积液可被及时引出,皮瓣更早贴近钢板和骨面,利于切口愈合。拔管后仍有少量渗液,皮缘发白,我们采用VAC治疗。VAC装置封闭伤口类似吸盘装置,通过黏贴材料上附带的管道做负压吸引,负压直接作用于伤口表面,以增加局部血流量,激活伤口内细胞活性[1]。间断式负压吸引更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液供给,促进伤口愈合,[3]同时VAC负压可及时吸出伤口渗液,防止液体积聚而成为细菌培养基,同时伤口被透明敷料封闭可阻止细菌进入,减少感染机会。本组研究表明,低负压引流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治疗有明显的作用,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蒋洪霞,刘云,徐薇,彭青. 负压伤口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医学研究学报,2007,6(20):656-659.

[2]金根洋,骆宇春,蔡福金,汪建良. 不同引流方式对跟骨骨折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4(25):359-360.

[3]VenturiML, AttingerCE, MesbahiAN, et al.Mechanis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Device a neviewAmJC linDemtol,2005,6(3):18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