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南丝竹传承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南丝竹传承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江南丝竹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特有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江南韵味而广泛流行于江浙沪,并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喜好,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文章重点分析江南丝竹流行的魅力,剖析江南丝竹流传的困境,提出江南丝竹传承对策

【关键词】江南丝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魅力 困境 对策

江南丝竹源于江苏省太仓,在中国传统器乐中属于丝竹乐乐种,具有“小、细、轻、雅”的特点。 江南丝竹曾一度风靡江南城乡,丝竹之声在江浙沪一带街头巷尾处处皆闻,但随着演奏班社自行解散、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而日渐濒危,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急需进行传承对策探讨。

一、江南丝竹流行的魅力

江南丝竹是由长江流域民间的“吹打”“细乐”“丝竹”“清音”等合奏形式演变、发展而成,以典雅、柔美、清丽、细腻的风格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一)名曲凝精华

江南丝竹经音乐工作者长期提炼,形成了《欢乐歌》《行街》《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四合如意》《慢三六》《云庆》名曲,以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为基本曲式,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可谓是江南丝竹乐之精华。《欢乐歌》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行街》慢板轻盈优美,快板热烈欢快,且层层加快,生活气息浓厚。《中花六板》清新流畅,细腻柔美,江南韵味浓郁。《慢六板》秀雅流畅,富有情韵。《三六》 活泼流畅,欢快而具有弹性,脍炙人口。《四合如意》由多种丝竹乐器轮流独立演奏,演奏者可即兴发挥,争相献技,相互传接,相逐成趣,变化自如。《慢三六》乐曲乐观明朗,亲切动人。《云庆》首段悠扬抒情;中段明朗活泼;尾段热烈兴奋,节奏顿挫有力。

(二)丝竹奏和谐

江南丝竹演奏的主乐器是二胡、笛子,另有扬琴、琵琶、木鱼、小三弦以及笙、萧、铃、鼓等配乐。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合奏时以主要乐器二胡、笛子为主,其他乐器相互烘托,默契协调,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又互相和谐,手法常用加花变奏,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通过‘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让挡,使各声部逐渐平衡和协调,变弊为利,终于形成了一种矛盾中求统一的织体。在这样的织体中,各乐器的旋律清晰可辨,繁复的声部线条有分有合、疏密有致、富于变化。”①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三)旋律醉人心

江南丝竹的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犹如行云流水,淡泊而幽静,更如绿波回漪,连绵不绝。各种乐器的音色虽不尽相同,但旋律线条清晰,不同乐器时现时隐,时扬时抑,时明时暗,时断时续,既不强调节奏一致,也无‘巨浪拍岸’‘惊雷万钧’的曲趣。”②笛声醇厚圆润,高音清远悠扬,低音婉转含蓄;二胡音色柔美,其韵味、格调、技法别具一格;加之其他乐器灵活自如地协同配合,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连绵起伏、轻快流畅的江南丝竹乐曲优美典雅。时而以华丽细腻的慢板楚楚动人,时而以质朴刚健的快板令人快乐无比。人们聆听江南丝竹乐时犹如步入如醉如痴的忘我境界。“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这正是人们演奏和欣赏江南丝竹乐时沉浸于优雅享受中的真实写照。

二、江南丝竹流传的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江南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城乡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江南丝竹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一)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电视、VCD、互联网等进入家庭,各种文化艺术、娱乐形式不断出现和丰富,年轻人更多地热衷于现代的娱乐方式,对传统的江南丝竹缺乏兴趣。

(二)乡土风俗的改变

江南丝竹过去通常用于娶亲、生日、升官、进学等,而这些需要已经随着现实生活的变迁而消失。迎亲曲、升官曲已被束之高阁。

(三)生活节奏的加快

江南丝竹本来就是一种休闲文化,其旋律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任何音乐都需要聆听者,听众群的缩小是江南丝竹迅速走向衰退的原因。

(四)传承后继乏人

很多已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文化,主要靠师徒代代口传心授才能延续下去,而当前江南丝竹的传承人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态。

(五)活动经费困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活动经费的筹措已成为制约江南丝竹发展的瓶颈,政府资助有限,企业投资罕见,演出市场运作困难,专业社团的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六)缺少创新曲目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江南丝竹,因缺乏传承体系,造成许多老曲目流失,现存的曲目也存在细腻不足、曲风单一的缺陷,放任自流,势必渐渐失去听众,步入自生自灭的境地。江南丝竹偏重传统的“名曲”传承,而新曲目创作较少,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江南丝竹传承的对策

(一)传承保护法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和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

上海市已制定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二五”(2010―2015年)规划》,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推广和开发应用三大体系。

国家《非遗法》和上海《非遗保护规划》为江南丝竹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可以期待,江南丝竹的未来会更有生机、更有魅力。

(二)人才培养层次化

非遗保护的终极追求是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因此,江南丝竹的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娃娃抓起,把江南丝竹引进幼儿园、少年宫、小学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江南丝竹熏陶。如“川沙少年宫、川沙文化馆每年招收上百名少年学习胡琴、琵琶、笛子、钢琴等乐器。东港小学把丝竹作为乡乐,列为学校特色教育内容,拓展课堂开设了丝竹培训班,让川沙的丝竹音乐后继有人。”③其次,是对民间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宜采取业余和专业培训相结合、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人才,以提高其综合和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江浙沪地区的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着力培育江南丝竹传承的骨干力量,并为培养大师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上海音乐学院、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府已把江南丝竹纳入课程设置,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传承与保护丝竹音乐做出了贡献。

(三)演出团队品牌化

挖掘知名江南丝竹演出团队,政府支持、企业资助,培育高水平、有影响力的专业团队,既能提高团队的品牌效应,又能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如太仓市政府高度重视江南丝竹乐的发展,“于1999年7月成立了有22个团体会员、281名个人会员的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各镇也有分会,下设民乐队、少儿民乐队和民间丝竹班社;全市有百余个丝竹团队,近千人的丝竹队伍,形成了市、镇、学校、社团、家庭五路并进,城乡联动的格局。”④并用政府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扶持恒通丝竹乐团,新编改编音乐作品20多首,获江苏省奖项7个,国家级奖项2个。又如,由民营企业五洋集团冠名捐助的五洋丝竹乐团已成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示范基地”。乐团成立5年来,参加过无数的比赛和演出,凭着非凡实力,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胜出,并以其美妙的天籁之音,接待了无数海外华侨、国际友人,还应邀赴京、到上海世博会演奏,赴新加坡、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地演出,向海内外传播江南丝竹的独特魅力,为“丝竹之乡”增添了光彩。

(四)喜庆节日原生态化

“传统音乐的表演行为多以民间信仰与仪式为依托,活态地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可以说,将音乐表演行为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延续,是传统音乐得以传承的坦途顺径。”⑤江南丝竹源于民间庙会、婚丧嫁娶,是适应当地风俗的演奏音乐,只有保护当地喜庆礼俗的原生态,才能保护江南丝竹的原真性,并保持原汁原味地生存、延续。

(五)茶馆酒楼休闲化

休闲之都杭州,秀雅之城苏州,宜仿效上海城隍庙着力打造有特色的丝竹茶馆酒楼,成为江南丝竹传承基地,成为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间天堂的亮丽风景线。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古镇街坊,可结合旅游景点开发,设置有特色的丝竹茶馆酒楼。例如,在江南水乡乌镇的古运河畔、白莲塔下、如意亭旁的茶艺街露天餐厅内,游客们边品尝独具特色的美食小吃,边聆听丝竹乐手奏出的美妙旋律。灰墙黛瓦下江南丝竹与明清老建筑的古典气息相互碰撞,彼此完美融合更增添了乌镇江南水乡的婉约韵味。这既能增强旅游景点的魅力,又能为江南丝竹传承、发展和普及开辟一条新路。

(六)研讨、竞赛常态化

2003年12月,集江南丝竹曲谱和各类研究资料为“大成”的著述《 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对20世纪百年中所见主要的江南丝竹资料、后半个世纪中所出现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汇总,为江南丝竹乐种的继续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证曲谱和若干线索,是一部很有资料使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鸿篇巨制。”⑥

由国际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协会主办的“2010香港・江南丝竹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上,顾冠仁、闵惠芬、卢竹音等民族音乐理论家、江南丝竹演奏家们对江南丝竹的艺术特色、风格乃至乐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乐队组合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这对江南丝竹的继承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江南丝竹之乡” 江苏太仓,曾先后多次举办江南丝竹演奏赛。杭州、香港、上海也曾分别举办了“浙江省江南丝竹大赛”“中国香港江南丝竹比赛”和“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这些赛事均获得圆满成功,对江南丝竹的传承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辐射效应。

加强专家们的研究探讨,百家争鸣,广泛交流,著书立说,组织竞赛,并使之常态化是促使江南丝竹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石。

(七)创新意识现代化

尊重传统、研究传统,并在尊重、研究的基础上致力创新是从事江南丝竹专业研究人员所肩负的重任。任何艺术要生存就必须根据时代有所创新,丝竹也需要能和时代合拍的音乐元素,现在与几十年前的时代完全不同,作曲家要在音乐里带有更多的时代信息,要让生活在现代的人能接受这种音乐,一味停留在过去的音乐是没有新的生命力的。现在最需要创作出既有丝竹特色,又能符合现代音乐特征的作品。如何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曲目,是江南丝竹如何保有本土的文化基因并继续存在的关键。中国作曲家张晓峰,近期创作了乐曲韵律感更强的“江南丝竹新八曲”,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深为业内人士和广大群众所喜爱。这为音乐工作者树立了创新典范。

江浙沪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江南丝竹的群众基础广泛。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素材,改编民歌和民间乐曲,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可事半功倍,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作品。

总之,江南丝竹的保护、继承、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主导、专家关心、企业关注、大众参与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规划、传承发展”的原则,充分认识保护的规律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重建保护传承载体,拓展保护传承内涵,创新保护传承运行模式,定能使这朵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奇葩重放异彩。

注释:

①阮弘.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与展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14.

②秦鹏章,周大风.说古道今话丝竹――兼谈“江南丝竹”的特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23.

③何明璐.古韵流长颂风雅――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J].浦东开发,2009(9):41.

④苏春敏.对江南丝竹生存与发展原因的研究与思考――仅以太仓地区江南丝竹状况调研为例[J].艺术百家,2008(6):201.

⑤齐琨.江南丝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206.

⑥伍国栋.“江南丝竹”概念及研究述评[J].艺术百家,2008(1):171.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