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弈论观照下的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迦茵小传》中译本个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弈论观照下的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迦茵小传》中译本个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翻译不是单一主体操纵的过程,而是作者、译者、读者、赞助人和出版社等多元主体平等沟通与合作的过程。由于主体在翻译中追求不同的利益,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而每个主体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为了保障翻译能够顺利进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需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并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共赢。本文借鉴约翰・梅纳德・史密斯的博弈论的相关概念,探讨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

关键词:博弈论;共赢;翻译;主体间性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但翻译不是译者的“独角戏”,包括原文作者、译文读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其他主体也都参与其中。因此,翻译有必要研究“主体间性”,关注主体之间的交往。然而,各个主体因为利益需求不同往往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本文从约翰・梅纳德・史密斯的博弈论视角出发,分析译者如何化解各个主体博弈中的冲突,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实现共赢。

二、博弈论

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梅纳德・史密斯将博弈论应用到生物进化研究中,认为“进化是一场所有生命都参与的博弈”,而且“博弈论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采用不同的策略在暴虐的生态环境下生存并繁衍后代继续斗争”(洪雷、陈玮、彭工,2011: 55)。他提出“用‘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来代替效用;用‘自然选择’来代替理性”(洪雷、陈玮、彭工,2011:56),并设计著名的鹰-鸽游戏以解释他的观点。设想在一个只有鸟类生活的世界中,这些鸟要么像鹰一样为了争夺食物互相厮杀,要么像鸽一样等剩下的食物。若两鹰相遇,互相厮杀,双方都是失败者,都不获利;一鹰一鸽相遇,鸽飞走,鹰得到食物,一方获利;两鸽相遇,互享食物,则双方获利。史密斯认为,一个只有鹰的种群很容易受到鸽子的入侵,而一个全都是鸽子的社会同样不稳定,因为第一头转变的鹰会得到美食。因此,“社会会进化成既有鸽又有鹰的共同社会”,而“最佳生存策略取决于这个群体里有多少头鹰。”(洪雷、陈玮、彭工,2011:57)另外,史密斯认为最佳策略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你的最佳进化策略,换句话说,取决于在你身边的和你一起进化的人是谁”(洪雷、陈玮、彭工,2011:60)。因此,策略的选择依赖于对手的行为变化。

史密斯的观点给翻译研究带来一个较新的启示。如果将翻译看成是一场“进化”,那么参与翻译的所有主体会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进行斗争,赢的一方获得的效用就是“生存”,即在译文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根据史密斯的观点,一个稳定的社会不是由单一主体构成,而是多个主体共同存在的。因此,为了寻求共同发展,主体之间要进行沟通,不能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整体利益。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在了解他人的利益需求之后,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实现共赢。

三、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博弈

翻译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翻译的主体是理性人,他们在翻译中会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理性人在最大化偏好时,需要相互合作(cooperation),而合作中又存在着冲突(conflicts)(张维迎, 1996: 2)。本文借鉴史密斯的博弈论,以《迦茵小传中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如何解决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并选择相关策略,实现共赢。

1. 译者与出版社之间的博弈

出版社希望译文能占领市场,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因此出版社会根据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读者需求的变化对译者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此迎合市场。译者若要出版自己的译文,必须依托于出版社,满足出版社的要求。《迦茵小传》第十四章其中一段叙述了男主人公亨利在听到表白后的反应:“He saw the tears, and his heart melted, for they moved him more than all her words. “My darling!” he whispered, drawing her towards him. ”(Haggard, 1895: 151) 本该译为:“他看到了她的眼泪,他的心就融化了,因为她的泪水比她所有的话还要打动他。‘我的爱人!’他喃喃地喊道,把她拉进怀里”(刘洪涛、刘倩, 2008: 48),但在林纾的译文中,此段被删减。

晚清时期,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读者仍比较保守,他们不能接受未婚男女之间使用“亲爱的”这样亲昵、露骨的称呼以及拥抱如此大胆、开放的动作。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出版社要求译文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对此类描述的处理建议删除。然而,译者有义务忠实翻译原文,双方出现分歧。只有当译者同意“删节”,双方才能同时获利:一方面,译者符合出版社的要求,其译文可以如期出版,并获得一定报酬;另一方面,译文迎合了市场需求,读者的购买可以为出版社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根据史密斯的观点,只有译者获益或只有出版社获益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共赢才是最佳结果。因此,译者只有与出版社合作,采用“删除”的翻译策略,才能寻求共同发展。

2. 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博弈

原文:She felt that these amatory proceedings would require a good deal of leading up to, so far as she was concerned. “No, no,”she murmured-“not now and here: I am upset.” And, withdrawing her cheek, she gave him her hand to kiss. (Haggard, 1895: 67)

林译:此时密而华德思行亲吻之礼,而爱伦尚微拒之;思此地此时,均非行礼之所,只与之执手为礼。(林纾、魏易, 1981: 42)

在西方国家,“亲吻”是礼节性的行为,但在晚清时期,国人思想比较保守,无法接受此类过于亲密的动作。若译者直译,读者会误认为主人公迦茵是一个不知廉耻的女性,因其主动伸手求吻的行为违背了中国传统道德观。一旦译文不能被读者接受,从市场反馈角度看译者的翻译就是失败的。史密斯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个体的最佳策略选择依赖于对手的行为。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常见的礼貌,为了避免直译造成的误解,译者通过“改写”,以“握手”代替“亲吻”,更符合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见面礼仪,也没有曲解原文作者的意图。

3. 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博弈

原文:The afternoon was cloudy, but not cold; there had been rain during the previous night, and all about them were the evidences of spring, or rather of the coming of summer. Birds sang upon every bush, most of the trees were clothed in their first green, the ashes, late this year, were bursting their black buds, the bracken was pushing up its curled fronds in the sandy banks of the roadway, already the fallen blackthorn bloom lay in patches like light snow beneath the hedgerows, while here and there pink-tipped hawthorns were breaking into bloom. (Haggard, 1895: 60)

林译:是日云阴密聚,以宵来过雨,气温尚和,四围环瞩,适春尽夏初时节,百鸟和鸣,万绿上下。(林纾、魏易, 1981:38-39)

原著描述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译者翻译时意图在其译文中凸显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毅、勇敢,并启迪新一代读者对自由、爱情、民主的向往。而这段对天气环境的描述与中心思想没有太多联系,且读者期待的是故事情节,倘若逐字翻译,读者也许会觉得枯燥。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兴趣,译者选择“删减”的翻译策略,实现了译者与读者的共赢:一方面,译者的目的没有因为此段的删减而受影响;另一方面,读者可以不费力气就能获知原文故事情节。

4. 中西文化之间的博弈

《迦茵小传》有两个中译本,一为蟠溪子(杨紫麟)、天笑生(包天笑)合译《迦因小传》;一为林纾、魏易合译《迦茵小传》。杨紫麟和包天笑初译《迦茵小传》时,虽有一些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但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婚姻观持有保守态度。因此,他们刻意隐去了迦茵与亨利邂逅相遇登塔取雏的浪漫故事,删减了迦茵与亨利相爱私孕的情节,把亨利为了与迦茵相爱,不顾父母之命的内容也删而不述。林纾的译本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其刻画的迦茵的形象因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相悖而受到无数指责,甚至有评论称其译文“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也”(转引自叶荷, 2010: 105)。尽管通过“删减”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林纾仍选择保留,其目的在于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启发民众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个版本分别推崇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他们共同存在,服务不同的目的,推动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四、结语

从本质上看,翻译是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出版社等主体进行的一系列博弈。由于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追求不同的利益,所以他们之间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译者不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译者和其他主体进行沟通,从而选择最佳翻译策略,保证各主体利益的实现。史密斯的博弈论强调的是各主体通过博弈最终实现共赢,它可以指导译者协调好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为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汤姆・齐格弗里德.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M]. 洪雷,陈玮,彭工译.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3] Haggard, Henry Rider. Joan Haste [M].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5.https:///stream/joanhaste00hagggoog#page/n16/mode/2up

[4]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44-51.

[5]林纾、魏易. 迦茵小传[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6] 叶荷. 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融合――从操控论的角度探讨《迦茵小传》译本的杂糅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104-105.

作者简介:孙宁宁,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许娜,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