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庄子思想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庄子思想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为什么在文章中这样评价庄子,他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逍遥游》出发,超越时空,去寻访那位独守洁净灵魂的千古奇才、精神巨子。庄子在《逍遥游》中曾用这样的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大概意思是说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庄子以《逍遥游》为题,就是提倡没有任何束缚地、绝对自由地遨游在永恒的精神世界之中。那么庄子一个重要的思想就凸显出来了――追求精神自由。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无法达到和实现的,但是在这里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庄子会产生这样的精神追求也是很正常的。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当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我们来看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从中探寻一下庄子的另一些思想:

1、名利观。《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惶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庄子告诉我们:淡泊外在,注重内心;淡泊物质,注重精神。

2、生死观。《庄子・至乐》载: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这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这是流传甚广的《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认为生与死都是一样的,人死只是又回到了事物的本源,虽然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3、治理观。《庄子・螳臂当车》载:将闾苑拜见季彻说:“鲁国国君对我说:‘请让我接受你的指教。’我一再推辞可是鲁君却不答应,我已经对他说了,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请让我试着说给你听。我对鲁国国君说:‘你必须躬身实行恭敬和节俭,选拔出公正、忠诚的臣子管理政务而没有偏护与私心,这样百姓谁敢不和睦!’”季彻听了后俯身大笑说:“像你说的这些话,对于帝王的准则,恐怕就像是螳螂奋起臂膀企图阻挡车轮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况且像这样,那一定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就像那高高的观楼和亭台,众多事物必将归往,投向那里的人也必然很多。”将闾吃惊地说:“我对于先生的谈话实在感到茫然。虽然这样,还是希望先生谈谈大概。”季彻说:“伟大的圣人治理天下,让民心纵放自由不受拘束,使他们在教化方面各有所成,在陋习方面各有所改,完全消除伤害他人的用心而增进自我教化的思想,就像本性在驱使他们活动,而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像这样,难道还用得着尊崇尧舜对人民的教化,而看轻浑沌不分的状态吗?希望能同于天然自得而心境安定哩!”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为”(伪),所以要摈弃它。看到“礼乐教化、仁义劝导”好像似曾相识,这是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儒家思想。在这一点上,儒家与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各执一词,实际上,儒家和道家相济相生,无所谓对与错,也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它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特殊存在状态,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对我们当代人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儒、道两家思想,既要脚下有一片踏实的土地,更要在头顶上有一片理想的天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登高而望远,泰然而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