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情节微电影的剧本创意技法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情节微电影的剧本创意技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电影的勃兴是新媒体电影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作为国内原生概念,“微电影”(Micro film)至今仍未得到精确界定,尤其是与国外“短片”(short screen)概念的关系暧昧难分。当前,最为受到关注和曝光的微电影,往往是承载了很强广告(或软广告)性质、由品牌商投资的主题定制短片,以至于微电影更像是广告和短片的混血儿。微电影虽已受到市场热捧并具备了充足的“眼球效应”,但相关的理论构建和创意实践才刚刚起步。

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两大潮流的深入互动,微电影正朝向一种独立的电影样式演变。在微型屏幕介质上和移动观影状态下,单情节电影日益成为主流。单情节微电影倾向于把种种复杂的情节发展和心理变化浓缩成一个以人物为核心的故事,利用单一情节简洁透明的优势,通过简化和纯化的设定,来制造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并唤起观众的认同感。本文拟从创意启发、人物设置、情节结构、影像传达等四个步骤对单情节微电影的剧本创意技法做出初步的探求,这四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从构思到实现的创作流程。

一、日常生活是剧本创意的基点

创意既指新颖的构思,也指从无到有的新意念的产生过程。微电影作为一种超短视频,难以完整深入地阐述主题、意义,所以好的创意对微电影而言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意,不但开启了剧情的走势(以创意为逻辑起点展开一个清晰明确的故事),也承担了发酵主题思想的重要作用。创意不是对主题和内容的分类或填塞,在不到300秒的时长里,创意帮助观众建立起对影片本身的第一印象,并引导观众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索。

有很多看法认为,影视创意就要无中生有,与众不同,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惊奇的视觉观感来吸引观众。这种逐新求奇的思维方式不失可取之处,但并不适合微电影创作。微电影需要快速唤起观众的注意力,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在剧情上不能做过多预设和大肆铺陈衍述。一个完全陌生的创意,即使它非常奇特,也很难在短暂的时间里使观众信同。对于观众而言,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场景,更容易让人接近和认可。所以,微电影的创意诚然需要新奇,但必须来源于日常生活,将现实资源转化为心理资源,并以此为基点,沿着“日常——超常”的思维途径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去发掘新鲜刺激的念头。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具体而言,有两种行之有效的创意方式,一种是相似转化,一种是相反假设。前者是对已有故事和既有生活事件进行移植变换,后者是对生活常理做出悖论式假设。

对于“相似转化”,早已被大家熟知的故事,更容易使观众接受。通过改变风格或者故事类型,对旧故事施以变形、组接和重建,从旧事里翻出新意,越是广为流传的故事,人们就越喜欢它呈现出来的丰富的意义,也就越能接受各种不同的版本。比如西游记,无论是原著小说、民间故事、电视剧、电影、动画、网络游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吸引大众。对深受大众喜爱的故事进行手术,赋予它新的精神内涵,将观众的兴趣点转变为微电影的创意点,是简单可行的手段。

与“相似转化”侧重从同质生命里寻见惊喜不同,“相反假设”则侧重从异质生命里洞见惊奇。惯常化、自动化、高度重复的生活方式,蚕食吞没了观众的想象机能,使之流于机械化思维。故事的基本精神是反常理的,现实生活的经验范围有限,而故事则带有一定的超越性、不可预期性。通过悖论式的假设,将微电影的创意定位在与日常化完全对立的反面,会极大地刺激到观众的情感认知。观众会发现原本惯于识别的生活呈现出陌生、古怪、奇特的面貌,并充满矛盾和未知。这种巨大的反差,在引发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激发他们的主动探求欲望,在真实和想象之间拓垦一片“期待空间”。

二、主要人物是剧本创意的中心点

角色、情节和主题是构成电影的三个要素,这其中情节的进展和主题的凸显都是通过人物来完成、实现的。我们通常说,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故事,那就从一个人物开始吧。可以说,人物是剧本故事的中心,能否创造出令人可信的人物,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对于单情节微电影而言,人物设置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三个。设定一个主要人物,并围绕主要人物展开叙述,是最可靠的方式。

1.人物目标

在剧本里,人物是依靠行动发展逐渐形成的。人物的行动是一系列具体的事件,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幻想。在微时长的故事里,观众更偏爱人物的鲜活、明确。没有确定的目标和追求,人物也就丧失了行动和选择的动力,缺乏个性,令人沮丧。人物有两个基本目标:情节目标和主题目标。情节目标是人物想要的,是一种外在的动机;主题目标是人物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动机。目标源于动机,动机是激发人物个体行为的驱动力或诱因。外在动机源自外部世界,个体受外在动机驱使去做某事,只是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相反,内部动机源自个体的内在需要,个体受内在动机驱使去做某事,完全因为自身的喜爱或事件本身的意义。赋予人物明确的目标,并使之坚定的追求目标,观众会明白地看到人物的行为目的和内心的需求,也会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动,继而产生认同感,并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持续的关怀。

2.人物弧光

人物弧光是指人物所经历的成长和变化,在情绪、心理或社会层面上,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戏剧性变化。让故事吸引人的核心素质是戏剧性的对照,一个在成长中变化,在变化中成长的角色,比起单一、平面、静止的角色更具动感,也有可信度。观众不希望主人公是一成不变的角色,富有个性又充满矛盾的人物往往更受到欢迎。人物目标使人物有了情感和具体的行动,人物弧光则使人物经历戏剧性的转变,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和好奇感,并引起相当程度的情感投射。每一次人物弧光的出现,都对应着一次危机的诞生与克服,也在情节节奏上将故事推向戏剧焦点(高潮)。好莱坞的经典电影模式“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中,把故事的开端定位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困境就是人内心的欲望,困境的解决往往是人物自身努力的结果。可以看出,困境的产生与解决,正是人物的自我改变过程,人物与困境的争斗以及人物的变化促生了戏剧张力。人物弧光正是人物在解决困境的进程里关键的戏剧点,是人物自我努力和心理变化的标志。需要注意的是,在受到时间限制的微电影剧本中,巨大或过于激烈的变化,会带来突兀感,中度或适度的转变才是可信的。

三、情节线是剧本创意的叙事要点

人物和情节是微电影剧本叙事的基本元素,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人物在叙事策略中由于情感层次和心理深度,仍有一定的内显性;而情节则是外显性的,外化为故事的结构。结构是比逻辑联系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所以情节线的生成、走势和回落、终止,是观众感受最为直观的部分,是观众理解影片的第一门径。

1.情节曲线

单情节微电影的情节构建,要围绕一个单一明确的冲突,制造单一明确的戏剧动作,用戏剧化的情节来处理人物生活的重要时刻。以主流的三段式叙事为例,一条完整的情节线,由一连串的情节点相连接,随着时间延伸,经历开端、发展和结局三个阶段。

在单情节微电影剧本中,舍弃了副情节,只保留了主情节一条线索,以简化剧情,彰显矛盾冲突。沿循五个基本情节点(发端、诱发事件、转折点、戏剧焦点、结尾),层层推进冲突,勾勒出情节的发展轨迹,构成明晰的动作线。

第一个情节点是发端,提供一定的信息量或做出适当的铺设,以导入下一个环节。微电影时长很短,此处情节点的出现应快速、直接,不做过多伏笔。第二个情节点是诱发事件,此处主角陷入困境或矛盾萌生、问题出现。第三个情节点是转折点,主角的生活态度或心理状态发生重大变化,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情节的突转,也意味着故事强度增加。第四个情节点是戏剧焦点(高潮),高潮的到来,象征着所有的矛盾、冲突、问题得到解决,戏剧张力获得释放。第五个情节点是结尾,故事世界经过重新调整,回归一种新的平衡。单情节微电影只有一条动作线,所以保持人物行动为中心动作,通过情节点的设置和衔接,使冲突上升并爆发,让戏剧性力量贯穿始终,以此在短时间内维持观众的注意力。

2.时间锁定和条件锁定

情节对观众的吸引力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对人物的关注,对情节发展方向的好奇、以上两者的结合。为加强戏剧张力,增强紧张感和悬念,可以用时间锁定和条件锁定的技巧,对情节发展方向加以补充或约束。时间锁定是设定一个截止时间点,到达此时间点,冲突必须得以解决,压力必须得到释放。条件锁定是设定一个完成目标或解决冲突必须实现的目标。增设时间锁定和条件锁定,就给人物设定了明确的界限和行动的方向,也给情节线附加了压强,更能凝聚全剧的焦点,增进主要情节的戏剧性力度。

四、视觉化是剧本创意的传达重点

剧本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拍摄。微电影从根本上来说是视觉化的,它不是文学形式,而是借不同媒介表现影像,故事的含义最终是通过影像而不是对白传达给观众的。微电影的剧本创意必须全程遵循可视化的原则,以影像为主导,对白和文字作为补充。依赖对话驱动的剧本不适合微电影,对白应该简短妥帖,出现在图像所无法表达的地方。视觉化的途径实质上是将内在外化,通过视觉陈述来组织事件,达成叙事效果,营造可视感,并由此激发观众对影片的想象空间。

*本文系山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山西高校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H11065)和中北大学校科学基金“新媒体电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