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用型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型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型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但不少应用型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却遭遇了“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1]的尴尬。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建校时间不长,人才培养还未完全由学科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其二,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虽然很多高校渐渐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增加实践课程来提高毕业生的相关技能,但是,实践教学却没有将学生的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融合起来,致使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

人才培养实践表明,学生在实践面前的手足无措,并不是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而是由于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脱节造成的。

1.实践内容专为理论知识“量身定做”

一些院校实践课程的内容不是面向实际项目,而是为了相应的理论教学而配置的。学生实践起来,只需按照实践指导书中的安排一步一步完成相关内容即可。虽然实践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等一一列明,每个步骤对应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一样不少,但对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涉及很少,甚至没有,致使学生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难以发挥设计创新的能力,也就谈不上达到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了。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泾渭分明”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界限分明,总是“先理论教学,再实践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理论课只按照课本讲述原理,实践课只注重应用,不涉及理论,这是教学方法上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些应用型院校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实施效果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这种脱节。

3.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一盘散沙”

从实践教学的执行效果来看,只有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才能保证培养方案的实施,完成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而一些高校过于松散的教学管理,削弱了实践项目的执行力度,致使一些具有惰性的学生无法达到预定的实践学习目标。

4.实践教学评价方式“不看能力只看分”

目前,多数应用型院校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分数评价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这种学科式“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没有明确告知学生要达到的要求、标准和考核方法,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它对学生实践的评价过分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成长过程的动态评价。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应用型院校应放弃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再实践学习”的教学方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程序:一、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掌握案例,并根据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案例中反映的规律,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二、要求学生根据总结的规律完成作业,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江苏省金陵科技学院从2006年起开展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笔者在此研究中对综合实践项目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并探讨出实践项目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方案,实现了融“学”于“做”、融“做”于“学”,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中,笔者遵循了以下原则。

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江苏省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适合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行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调研、分析、设计、维护和评价应用软件系统等工程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工程训练,熟悉软件企业软件质量控制与管理流程;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笔者将综合实践项目教学的目的确定为: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内容和知识的集成应用平台,在企业体制和绩效标准约束下,使学生了解企业当前使用的软件开发方法、技术和实践解决方案,在工程环境中完成真实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实施及运行,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2.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真实问题任务,提供教学材料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让学生采取动手实践的方法,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旧知识,或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新知识,通过系统的分析、设计来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因而在学生设计或重新设计软件产品之前,教师需向学生介绍真实问题的背景,提供必备的教学资料。例如,在“菁菁校园博客系统”设计教学前,笔者就引导学生理解该博客系统的需求。即该博客系统需面向四类用户: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浏览者,这几类博客用户通过“菁菁校园博客”系统进行教学上的交流,而博客系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料:

《“菁菁校园博客”传统需求》,主要包含项目背景、项目组组建、完整业务需求、系统原型实现要求等内容,供学生在案例实现时阅读;

《“菁菁校园博客”UML(统一建模语言)用例》,它是用UML来描述的系统用例文档,供部分已经学过UML知识的学生参考使用;

《菁菁校园博客开发任务书》,它是学生分配开发任务的任务清单,包含任务描述、分值及评分点等内容,供学生开发过程中使用,也作为教师给学生评分时的参考;

《教师用评分参考及学生成绩汇总》,供教师给学生评分和汇总成绩时使用,学生也会从中了解每个任务的评分标准。

3.采用项目过程监控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为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差距,使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可以直接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真实体验和熟悉职场环境,同时获得专业和职业能力。因此,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不仅发挥了教师作为管理者的作用,还发挥了学生的管理和监控作用。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多元化的实践小组,采用项目经理制,通过项目研讨和实施过程,达到集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及技术方法学习的目标。例如,2008级学生实施“菁菁校园博客系统”设计时,首先通过竞选选出8位项目经理,再由8位项目经理组建了自己的开发团队,明确团队的项目任务,然后各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完成项目内容,最后通过项目答辩完成每位学生的评分。

通常,在项目实施中,指导教师、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按不同角色各司其职。(见表1)

在实践项目开发过程中,教师既要合理分配指导时间,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合理安排辅导时间。例如,在“菁菁校园博客系统”项目实施中,笔者根据学生不同学力基础,将40学时的指导内容和时间作了精心的分配。

(1)理解需求与设计阶段。教师给学生分发需求文档,并且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菁菁校园博客系统”需求描述。学生如果具备UML的知识,可以把UML用例文档和传统需求文档结合起来阅读;如果不具备UML相关知识,可以只阅读传统需求文档。本阶段时间大约为2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理解需求。

(2)理解任务书阶段。在学生基本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及系统结构时,教师给学生分发任务书,并就学生阅读任务书时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力求学生能够对应需求文档中要求实现的目标理解每个任务书的任务清单、检查标注。本阶段时间约为1天,学生基本能完成任务。

(3)准备开发环境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准备系统环境;学生确认开发环境符合系统环境要求。本阶段时间约为0.5天。

(4)编码实现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编码工作,并负责答疑。在指导时,教师不必去给学生讲解采用哪项技术来实现博客的某个功能,而就学生提出的对某项技术不熟悉的问题给予指导,指出在书本中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讲解,或针对具体技术对该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文档及任务书,进行博客系统的开发。本阶段学生完成时间约为8.5天。在本阶段教师发现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安排了每组学生自学一项新技术后,给其他组同学讲解新技术的教学环节,本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5)检查评分与总结阶段。教师在编码结束后,根据《教师用评分参考及学生成绩汇总》文件和《博客参考答案》对学生交付的博客系统进行评分,并演示参考答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学生把自己做好的博客系统交给教师,完成最后的总结答辩。交付包的内容包括:源代码、可运行程序、安装包、数据库等文件。此阶段时间约为3天。

4.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实践项目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成绩。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根据个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40%)、小组综合评价成绩(40%)、个人答辩成绩(20%)综合确定。

过程性评价是通过项目小组间交流,针对各位同学的表现给出的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考勤、工作计划、工作日志、团队协作、职业素养等内容。此项成绩采取组员间相互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组员间互评价占40%,组长评价占20%,教师评价占40%。此项成绩与团队的集体准备情况密切相关,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互帮互学的积极性。

小组综合评价主要用于考核项目组完成的程序、设计报告、总结等最终结果。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项目小组,考核方式是现场成果展示及技术特色陈述。该评价由答辩小组确定,项目组成员成绩相同。

个人答辩成绩主要是针对项目小组每个成员所承担的任务进行现场口试,主要考查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职业素质。该成绩由答辩小组给出。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分析

从综合实践项目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或实践环节单独操练的做法,强调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体现了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深受学生的欢迎。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应用型院校仍需以社会需求为准则,不断完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

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NIIT模块嵌入式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编号:40700042)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