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数学教学水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本文就如何发挥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学水平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05

一、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源泉。在应试教育面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工程。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实践,逐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激发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数学应用性问题往往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过程,然后对不同的计算数据的比较,选择或验证过程作最优化组合。这种题型在新教材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数学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题型,学生很有兴趣主动学习。由此可见,“应用型”的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曾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让学生解决“应用型”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灵活地、创新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应用型”的问题情境正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的礼物”。

2. 创设“动手型”问题情境,在操作中培养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不开直观形象和动手操作。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能促进思维的活动,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使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受器官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的灵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达到了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

“发现是一种乐趣。”布鲁纳曾说:“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无意间发现数学现象或规律而进行探讨,会诱发其潜在的探究意识。正是这种探究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探究环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自觉发现数学现象或规律。

例如,在讲勾股数时,出示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

3,4,5;5,12,13;7,24,25;9,40,41……

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偶一奇,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偶一奇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来探求和创新。此时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辩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的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这样的数学课怎么不能深深吸引学生呢?

二、以学生为主,积极课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 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打破传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1. 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

2.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这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可设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其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市实验中学 47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