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景物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景物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文段】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选自《故都的秋》)

【妙处可言】

描写景物的文章,贵在描摹逼真、生动形象。描写是写景物常用的表达方式,但若能在此基础上,借助多种手法,对景物进行描绘,则可使所写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就运用多种手法对故都的秋进行了描绘,从而使故都的秋成为人人都向往的景致。

一、运用对比,扬此抑彼

对比手法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描绘景物时,运用对比使之与其他事物进行对照,可以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更加清晰、强烈。如《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和“北国之秋”的“浓”作对比,以南国秋味的“看不饱”“尝不透”和故都秋味的“饱尝”作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秋味浓厚的特点。又如作者写秋雨时,把北方的雨和南方的雨进行对比,“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从而体现出北方秋味浓厚的特点。再比如文中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拓展开来写南国之秋的特点,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通过扬此抑彼,强调北国之秋秋味的浓厚胜过南国之秋,从而使北国之秋的特点更鲜明突出。

二、连续设喻,凸显特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能把景物写得更加生动传神,从而凸显景物的特点。如《故都的秋》一文中常用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作者用名花和美酒设喻,写出了渴望饱尝北国之秋的原因——名花含苞欲放时最美,美酒半醉微醺时最香,但于秋而言,只有在飒爽的秋风中,在清凉的秋雨中,在残弱的秋声中,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写作时,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使之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刻画景物形态的长处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故都的秋》一文有动有静,并融入了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文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平的特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都是极细微的声音,而作者能够听得到这些细微的声音,正能说明故都的秋“静”的特点,这也得益于文中以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

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若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之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喜欢蓝、白等冷色调,并且乐意看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是与作者当时所处的黑暗时代和苦闷、孤寂的心情相契合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既是对故都的秋的客观描述,又是作者内心情绪的反射。作者身处黑暗的社会环境,内心忧郁、冷落,因此,文中的景物无不笼罩着“清、静、悲凉”的强烈主观色彩,无不蕴涵着向往和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

【牛刀小试】

古代诗人常将秋和悲愁联系在一起,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诗句,苏颋有“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的感慨,孟浩然有“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的思考。金秋时节,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用800字写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