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枣庄市经济转型路径选择的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枣庄市经济转型路径选择的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概述

2009年,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包括9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和6个市辖区,共32个地区。枣庄就是其中的一个地级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又称“资源衰退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这些城市一般是指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内的城市。通常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同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出现萎缩,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资源枯竭型城市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经和正在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保持经济增长也是很多国家普遍研究的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历史上有过成功转型的经验,比如法国的鲁尔区,但是也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对于枣庄这个具有百年采煤历史的典型采矿业城市来说,有很多特殊因素值得深入探究,同时也有一般资源枯竭型城市所具有的共性。因此,对枣庄市经济转型调查研究可以为我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参考借鉴。

二、枣庄市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资源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遭遇瓶颈

枣庄煤矿开采的历史已有100余年,在枣庄的工农业产品中,原煤和水泥是产量最高的,分别占全省的22.3%和20.3%,煤炭产业不仅是枣庄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也为上世纪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煤炭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截至2007年,枣庄的煤炭存量仅155266万吨,按照原煤年产量3000万吨计算,在2012年左右即将开采完毕。

由于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枣庄经济的起步便以煤炭产业为龙头,带动了枣庄从建国至21世纪前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认识不足,没有积极探索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采掘资源的格局,以致资源枯竭时面临经济增长瓶颈。据枣庄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枣庄市GDP为1201.2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744.40亿元,占比高达62%,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1.95亿元,煤炭、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电力、纺织五大行业增加值333.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9%,拉动贡献率36.1%。

2012年煤炭资源枯竭之后,枣庄市经济将发生巨大回落,而伴随资源枯竭而来的企业破产、行业链条断裂或外迁也将带来一系列的就业难题和社会保障的沉重包袱。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枣庄的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工业产值占经济总产值的62%,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分别仅为8.6%和29.4%,这充分说明枣庄工业比较发达,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而且,二者占GDP的比例相差悬殊。从就业人口分布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33.7%、33.0%、33.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中仍然有较多富余劳动力,而作为本应吸纳就业最多的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量较少。从就业人口所属的单位性质来看,在城镇就业人口63.32万人中,国有单位为24.06万人,占比为37.99%,个体为14.80万人,占比23.37%,城镇集体企业3.40万人,占比5%,私营企业8.38万人,占比13.2%,其他单位7.01万人,占比11%。从以上看出,国有单位是就业的主力军,而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较少,这说明枣庄市的经济结构中存在严重的“国强民弱”现象。

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不发达是经济结构不健全的表现之一,这造成了枣庄经济发展的动力过于单一,经济结构缺乏弹性,也意味着一旦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冲击很难有效化解。

基于以上对枣庄经济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枣庄作为一个资源濒临枯竭的工业化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枣庄经济转型的客观条件分析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都必须依托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资源状况,地理区位,人文环境,产业结构等等。

(一)枣庄经济转型的有利因素

1.自然资源丰富。枣庄是山东省的南大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7%。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和苍山县接壤,南与江苏省铜山县、邳州市为邻,西、北两面分别与济宁市微山县和邹城市毗连。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在枣庄境内穿过,南北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枣庄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36种:煤、铁、铜、铝、金、银、锶(天青石)、石膏、萤石、水泥原料灰岩等。其中煤、石膏地质储量为15.4亿吨和4.1亿吨。

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枣庄拥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枣庄是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 ,还是大文学家墨子、工匠祖师鲁班、凿壁偷光的匡衡、大文学家贾三近的故乡。这里曾诞生过滕国、薛国、小株国、郳国、鄫国、蔇国、逼阳国等历史国家都城,是全国两个出现历史古城邦最多的城市之一。

枣庄是“中国红色经典城市”,近代历史上有名的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鲁南战役均发生在此。2005年,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地被列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枣庄与井冈山、西柏坡、延安一起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重点调度的20个红色旅游城市。

3.劳动力资源丰富。据枣庄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末,全市人口为380.19万人,土地面积为45.6万公顷,人口密度为833人每平方公里。现有在岗职工人数约为34.12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为23.82万人,占比为69.8%。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全省平均工资的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8.2%。这些表明枣庄拥有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

(二)枣庄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