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历史自学辅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历史自学辅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己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日趋深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方法和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历史学科,反映的是过去的客观事实,它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验去感知。因此,传统的“讲授式”历史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构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体现素质教育需要,完成历史教学和教育任务呢?笔者根据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借鉴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认为“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

“自学辅导式”是对传统“讲授式”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为“引导――自学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练习巩固、总结升华,从而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的自学能力的过程。

首先,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问题解决”“主体教育”的研究成果。最早对“问题解决”提出理论的是19世纪的教育家威廉・詹姆斯,以后经过各国教育学家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而“主体教育”是近代才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布鲁纳将其揭示为“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自学辅导式”是在对二者融合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通过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信息来源,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过程的了解,认识历史规律,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育者引导学生挖掘表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态度;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历史问题的讨论和质疑,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三者的结合。

其次,从生理学的角度看。16岁-18岁的青少年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思维也逐渐活跃。他们厌恶教师的“满堂灌”,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学科这部大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其中的问题和规律;甚至参与其中,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思考他们的问题,并且怎样同他们的问题进行苦斗”《爱因斯坦文集》)。

同时,该模式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学”“思”“习”“行”四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辽宁优秀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无不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作用。笔者自2006年参加洛阳市级课堂教学研究以来的近三年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反馈调查,均为这一模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该模式旨在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它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引导、自学阶段,即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

这―环节的重点在“导”上。是指教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图片、录像、电影、幻灯等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设置一些诱导性较强的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自学阅读具有目标性、指向性。与此同时;“自学”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起始环节。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认知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中进一步对教材的理解,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与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

但在实施这―环节时应当注意:一是教师事先应当充分研究大纲,分析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特别是要了解学情,以便控制问题的难易度,防止因问题过易学生没有兴趣或问题过难学生自动放弃等不良倾向;二是引导时间不宜过长,所设问题要简洁、准确、科学、具体,防止因盲目而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三是问题要有一定的延伸性,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

2.讨论、点拨阶段,即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的过程

该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是“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中间环节。具体在课堂上,它可分三个阶段来完成:一是归纳解答阶段,即学生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基本的概括归纳能力;二是讨论交流阶段,即在学生个别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判定问题正确与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三是深入质疑阶段。即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会“问”,并且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为深入学习找到切入点,形成规律性、结论性的认识。

而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的“点拨”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设置一个学习“障碍”,驱动学生的“内部诱因”;通过反问的形式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甚至可通过指导学生相互评价、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和史实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等。

当然,在实施这―环节时教师应当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师生双边关系,调整好师生互动的“度”,既要避免“满堂灌”,也应当防止学生盲目自学的无序状态;二是要指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围绕一定中心问题进行,防止“跑题”。

3.巩固、升华阶段,即学生自测、自结,教师指导深化的过程

这是“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总结环节,“问题解决”的终结环节,也是“主体教育”的检测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对课堂练习或自设问题的归纳解答,培养成就感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历史线索的梳理,构建“知识树”,形成良好的历史综合思维能力。

而此时教师的指导有更深的含义。一方面教师通过一些发散、变通、逆向等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另一方面,通过一些现实密切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认知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感悟历史学科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既体现素质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一是对学生的解答应及时肯定或者矫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观点;二是在对具体历史知识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三是联系实际应当符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教育的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才是积极的、进步的、科学的。

三、“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意义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教师的引导为切入点,以学生自学为核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口,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为目的,旨在激发、促进、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师生互动中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氛围。因此,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

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该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因而能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而这一品质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符合目前素质教育提出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原则。

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个条幅广告是“我听见了,就记住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探索中,激起感知新知识、探求真理的欲望;在答疑和自主提问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现代教育过多的强调竞争意识和竞争技能,往往养成学生片面的利己主义,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该模式在操作中,强调学生的讨论交流的重要性,在合作中增进了学生的友谊,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这既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的需要,也使教育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⑷有利于教师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可通过学生自学式的个别辅导,以及回答问题时暴露出的特殊问题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个别解决。

⑸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该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熟悉大纲、教材,认真备课,同时也要十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状况,做到有的放矢,防止“自学”变成了“自流”的倾向。

总之,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国内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多达上百种。因此,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一种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也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使其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