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何时不再震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何时不再震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造成81人死亡,821人受伤,受灾人口超过70万。就在全国人民喜迎“双节”、家人团聚之际,10月4日彝良又发生山体滑坡,山下小学被掩埋,18名学生和1名村民遇难。祸不单行,这无疑给喜庆的节日蒙上了一层伤痛的阴影。中国再次阵痛,从汶川到玉树再到彝良,虽然中国对灾难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方式让人感受到了其成长,但是防灾减灾的能力客观上存在的缺陷,仍然让人心痛。

5.7级地震虽属破坏性地震,但如果发生在发达地区,也许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局面;然而在属于地质灾害重灾区的云南,由于没有缜密的防备来进行有效抵抗,从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彝良继汶川和玉树之后再次让中国哭泣。由地质灾害引申出的次生效应再次告诉我们,目前中国的现代化还远未连成片,仍有很多薄弱的地方易被灾难偷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仅仅为中国现代化开了个头。5.7级地震就能晃倒那么多房子,说明那些房子都未达到最低的抗震标准,而诸如此类的房子在中国还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建筑物的防震措施没有做到位,是造成震后惨痛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亦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一个缺口。然而,责任该归结于谁?贫穷、科技落后、生态保护意识浅薄、政府相关措施不完善……?

这,需要我们反思。

当我们在热议西方发达国家因超前经济发展而造成环境破坏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到,现今的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样隐藏着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危机,而这种危机不仅仅源于外界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对防灾减灾的意识仍然亟待加强。

近年来,中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而闲置、浪费、破坏资源的各种行为也同时存在。中国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开山毁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原本青山绿水的世外桃源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为植被遭到破坏,很多地区尤其是丘陵地带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山上的土壤少了、石头多了,滑落的可能性也就大了。楼高了,树矮了;人多了,绿少了……于是,毫无抗震能力的房屋倒塌后,接着出现的山体滑坡,更令人不胜嘘唏。

显然,以牺牲环境赢回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灾害相比,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用生命和心灵的创伤换回的效益增长,与山呼海啸的灾难相比,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曾让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朋友,并沉浸在阴霾之中,痛苦万分。自然灾害无法阻止,但是从主观因素来说,我们是否应当看清在防灾减灾能力上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诚然,让所有人自愿将大房子变得小一点、以此来提升抗震指数,并非易事;让人们完全离开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危区,也并非简单的工作。但笔者认为,如果在灾难来临前多一些防范,那么在灾难发生之后就会少一些惋惜。尽管防灾减灾的工作很难做,可是在偏重经济效益的今天,我们仍然应把考虑人身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毕竟,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任何建筑。

其实,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为地削弱自身的抗灾能力。如果能将防灾减灾的工作在灾前做得更好、更完善,那么在灾难来临时我们就能处理得更冷静、更妥善和更到位,亦能减少不少伤亡和损失。

中国,何时不再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