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温情的叙述与真、善、美的开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情的叙述与真、善、美的开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于文艺作品,往往要求真、善、美的统一。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深刻地反映生活真实,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又有高度的艺术性。本文将通过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方面来揭示《这些字,那些事》这部作品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

[关键词]《这些字,那些事》;真、善、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17-03

高尔基把文学称之为“人学”。“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的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的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型’,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本升华’。质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①《这些字,那些事》正是一部将真、善、美很好融合的作品,在作品中处处展现着作者的正确的价值追求,既向伟大文学作品的人学标准致以崇高的敬意,又给当今社会中的现实人生折射出深刻的启示。

一、温情叙述与艺术之真

真是指作品的真实性,指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内容。“这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方面。如果所写的内容是虚假的,当然一切都无从谈起了。但真实性并不是指表面的真实,也不是指外形的真实,而是指是否真实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艺术作品当然只能攫取历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但是要反映出历史潮流的流向,也就是要能从一滴水中见世界。”②

换而言之,就是不能苛求文学像科学那样让客观的本质和规律被人们所认知。后来齐白石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所谓“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说的也是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过程的重要性。“文学创作的‘真’是符合事物逻辑的真,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予以人文关怀的立场,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和主观性。”③

书的第一部分叫“那些人”。人和人的相遇是一种微妙的关系,在每一个人默默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人,他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或多或少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亲人、朋友和崇拜的歌者,他们是作者生活里出现过的人,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角色,唯有一点相似:省去了华丽的词藻与修饰,记录的都是点点滴滴。例如写到作者自己的爷爷:神形皆似田大榜(《乌龙山剿匪记》的一个角色)、为人耿直、对自己的关爱、三教九流的朋友以及年老时的贪财怕死心态。这样的娓娓道来使读者虽不曾参与他们的生活,却分明被一种真情实感所浸染、打动。“文学是激情的创造,而作家的情感是最丰富、最敏感的。情感的丰富性是指作家对事物特别是人的情感态度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充满对人的同情、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在创作中迸发出激情,使文学形象打动人心。”④再比如写到“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写他歌声里的情感,也写他在狱中发掘苦难中的美;写他的固执、决绝,也写他的明亮、乐观。实践证明,作者对所描写对象的理解、反映和叙述,只要合乎情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及认同感,从而最终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共鸣。“真实性,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既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做到的。将‘真’列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之一,是引导文艺创作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重要问题。”⑤在这一部分选取了祖、友、父、兄等的描写,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人群。作者通过对具体生活的观察、感受,产生创作灵感,积累创作素材,记录了一些往往被其他人忽略的瞬间。情有真伪之分,无病或矫揉造作一向为文学所诟病,最细节的是最难的,却也是最真实的。所以真人、真事和真情的再现,不仅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也使文学创造中真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二、温情的叙述与艺术之善

“‘善’是指作品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看这部作品是引人向恶还是引人向善。批评家们从来就很注意于善恶的评价。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在论及悲剧的作用时,提出了‘净化’感情的功能康德从他前期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到后期著作《判断力批判》,始终把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联系在一起,而他还被称为形式主义美学的先行者。可见善与美之间关系的密切。”⑥例如书中出现的几个例子:“有篇阅读理解叫《夸父追日》,最后一个题目是‘你想对夸父说什么?’小田同学的回答是‘夸父,你有意思吗?’;有一道题目是要对发奋练习唱歌的乌鸦说些什么?有人答道‘你再练,你还是乌鸦!’”⑦

这些都来自于作者的学生。除了“学而优则仕”的功利理念,尝试教给孩子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休闲方式,去细细品味未被所谓善意的教育所侵蚀的童心,一起分享幸福,共同进步。当你用善意的目光和角度,去体察语言和行为时,折射出的也多是善。“人们开口说话叫‘言’,说出的话语也叫‘言’,凡从言部的字,多由此意引申而来。其实‘言’还有一个意义常被忽略,那便是‘善’。‘话’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价值取向的目标,成为‘美’、‘善’的代名词,于是便推演出一个逻辑:人们说出的话应该是美的、善的。”⑧这些孩子们的语录,何尝不是一种作者善意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她将这些都记录了下来。记,记录言行。记录下孩子们的“美善”言辞,在生活细节处发现幸福、寻找幸福。

“文学创造中对社会生活的情感评价,实际就是作家的人格投放,是在其创造的艺术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人格的过程。”⑨作为一名教师,作者将这种人格投放体现在卷二“那些话”当中:“儿童的眼触,是没有尘俗渲染的洁净之觉,纯净的眼眸看到的是成人无法体验的童真世界。他们相信鸟儿歌唱,虫儿嬉戏,人与人本该就是互助互爱的群体。”⑩透过这些文字,人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儿童以及儿童世界的悉心体察。在作者看来,儿童的心灵世界一如安徒生笔下那种纤尘不染的美丽童话,与成人世界迥然不同。在她们的眼眸当中,人类的世界理所应当仿佛就小鸟与鱼虫、花儿与蝴蝶之间的世界一样和谐而美好。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由此,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正确地去认知、理解、把握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无疑是一种悲哀和失败。当下,为什么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在不断增加,而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有人从社会教育这个角度去思考其中的因果,认为是教育价值出了问题,如此理解不无道理。因为当下的成人社会让孩子看到或感受到的常常是怎样追求占有(包括对人、物、社会、自然的占有),而弱化了教给孩子怎样去正确地认知和实现幸福。作为一名懵懂儿童的启蒙教者,作者更加懂得自己所肩负的塑造孩子灵魂的职责,并且庆幸自己日日谋生的对象是一群干净透彻的孩子。这就是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功利价值追求——反省和前进并存;而作为一名天生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的作家的时候,以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情感的精神,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紧密联系的时候,书中的内容就实现了“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是在当今社会,尤其在发生了诸如马加爵、药家鑫等一些校园恶性案件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想起柴静在其《看见》里采访卢安克之后的结束语:“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1

三、温情的叙述与艺术之 “美”

我国当代学者童庆炳把“‘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视为‘文学精神价值的理想’,无疑是对文学本体的全面认识和深刻揭示。所谓‘文本升华’,即文学作品形式层面的审美价值追求”。12任何作品的内容都有其存在形式,对待形式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观念和理论:一是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主张就是建立在形式不过是内容的载体或容器的观念基础上;另一种则是形式主义,虽然从俄国的形式主义到英美的“新批评”,都是把文学的审美价值局限于艺术形式范畴内的形式主义理论,但它对艺术形式的高度重视却给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这本书在形式上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方式,改变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形式,选取了40个汉字,以此作为载体谈及作者的感受、经历,图文并茂地配以孩子们的理解和感悟,此外还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作者的故乡——金城兰州的相关典故、民俗和传说。于是,这些看似呆板枯燥的汉字以其独有的方式,带领我们感受了它背后的博大精深,体味它给我们温暖的中国式思维与意味深长的暗示。

有一节文章题为《“行”走,“游”历》,在当今的社会“行”和“游”是个时髦的字,却也在盲目跟随和附和中,失去了本真的意,成为“美食”和“小资”的代名词。作者旅行的意义却不同,书中分析了“行”、“游”的演化:“‘行’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条四通八达的道路,金文形体趋向规整化,成了一个东西南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走路’的意义在古代叫‘行’。行,就是在路上,这是一种安静与思索的方式,于是路上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另一个自己,得到一种启示和救赎。而‘游’呢,《说文》:‘游,旌旗之流也。’可以引申为‘旗子的飘动’,或者是‘水上漂浮’。后来,也泛指游泳,后又引申为‘游玩’。游,更注重娱乐,一路欢声笑语,多了一些浮光掠影的,不作智力、情感的思考。”13这些看似朴实短小的片段,却有着厚重的思考和精辟的分析;此外,作者匠心独运,开篇都用到了一个汉字,然后由汉字的演化慢慢突出每一篇文章的主题。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单纯的说教或是抒情,在加深了对所选汉字的印象之外,作者一些感悟也潜移默化被读者所接受。“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过一个理论:‘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可以这样诠释:‘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14作者写她的家乡时选取了很多角度:充满神奇色彩的寺庙、象征儿时美好记忆的巷子和在黄河中航行的羊皮筏子等。而说到这个这座城市的文化,作者选取了“面”:牛肉面和浆水面,一碗生猛凌冽,一碗清凉沁心。像极了这座被黄河穿越而过城市杂糅混血的气质。这是一座率性、直接的城市,一碗“面”,折射出其川流不息的性格。例如曹操的白脸脸谱让人想起奸诈,关云长的红脸脸谱象征忠义。这是因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在对于某一种事物的想象和形式的理解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表现。如此这样,读者阅读完此书,对于兰州的形象便也不再陌生了。可见,良好的叙述形式不仅使得内容得以展现,而且使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文学的形式创造决不是消极的因素,而是在作品中构成了审美的一部分。

四、结语

由是观之,作者为文,随笔也好,散文也罢,其表达的主题都自然而然流露着她对人性对生命的关照抑或理解——追求真,崇尚善,探究美。唯其如此,才能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这便是文学作品的价值。真、善、美的三位一体构成了文学创作价值追求,通过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和形式创造,可以对一部作品经行剖析和解构,更好地完成对其审美价值追求的理解。

[注 释]

①③⑨1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第159页、第167页、第180页。

②⑤⑥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第302页、第303页。

④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⑦⑧⑩13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第64页、第77页、第233页。

11柴静:《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348页。

12童庆炳:《历史——人文之间的张力》,《文艺报》,1999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