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匈奴墓葬封丘的功能及意义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匈奴墓葬封丘的功能及意义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以往研究匈奴墓的学者都是对匈奴墓墓葬的整体或者随葬品进行研究,而鲜有对匈奴墓封丘进行研究的。本文尝试通过对匈奴墓封丘的外形、结构和建筑材料等进行分析,对匈奴墓封丘的防盗功能、等级标志和宗教祭祀意义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匈奴墓封丘 防盗功能 等级 祭祀

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古老游牧民族。自十九世纪末至今,匈奴墓葬已发现数千座,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和图瓦地区、蒙古国境内、中国北方地区以及中亚七河流域等地区。

匈奴墓葬建筑结构可分为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匈奴墓葬无地上建筑的数量较少。带有封丘的匈奴墓葬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中亚七河流域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

外贝加尔地区和蒙古全境地区的匈奴墓葬的结构特征、随葬物品及埋葬习俗高度一致,匈奴文化特征也最为明显和典型,而且匈奴最高等级和最大规模的墓葬也集中在此。再加上历史记载可知该地区为匈奴活动和统治的中心地带。其墓葬封丘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一地区的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墓,墓室壁下部绝大多数都用石头垒砌,地表现存封丘一般不高,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多用石块砌成,或用石块与土混合堆砌而成。圆形封丘边缘部分的高度1 米左右,直径从3—5米到几十米不等。方形封丘底部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封丘顶部尺寸略小于底部,呈覆斗形,现存高度也为1米左右。[1]

以别里克塔什Ⅰ号墓地[2]为代表的中亚七河流域地区的墓葬应为西迁后的北匈奴墓葬。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匈奴墓以大通上孙家寨墓地乙区[3]、神木大保当[4]墓地部分墓葬为代表,这部分墓葬多为南匈奴墓葬。这两个地区的墓葬形制和葬俗等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面貌有很大变化,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匈奴统治中心区即外贝加尔和蒙古地区匈奴墓葬封丘的功能和意义。

从实用性上来说,匈奴墓上封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盗。

从防盗的必要性来看,首先这些匈奴封丘墓中大多有丰厚的随葬品,特别是封丘为方形的高级贵族墓葬。《史记.匈奴列传》也记载“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从以往的发掘情况来看,尽管很多墓葬被盗,但还是出土有大批的金银器等珍贵物品;其次是确有盗掘匈奴墓的情况发生。汉昭帝时“乌桓渐强,乃发匈奴单于冢墓,以报冒顿之怨” [5];再次,匈奴人出于对祖宗的崇拜,也不允许祖先的坟墓被破坏。《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虽乱,必立宗种”。匈奴人崇拜祖先,而且定期祭祀祖先。《晋书.刘毅附子暾传》记载匈奴女子初婚“妇当拜墓”,反映了匈奴人去坟上祭祖的情况。综上所述,匈奴墓是需要考虑到防盗的需要的。

而匈奴墓的封丘材料和结构也十分有利于防盗,前面所述,匈奴墓封丘是由纯石块或者土石混合筑成的,相对于纯粹由粘土筑成的封丘来说,盗掘和搬动更加不易,而且由于其结构比较疏松,一经扰动,便非常容易坍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盗墓的危险性。而且经过调查发掘的的匈奴封丘墓也证实了其容易坍塌的特性,很多匈奴墓圆形封丘因棺椁腐朽下陷,封丘中部常有凹陷坑,而这种情况在由粘土筑成的封丘墓中是很少见的。

匈奴墓封丘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标志和象征。根据发掘情况来看,方形封丘底部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封丘顶部尺寸略小于底部, 呈覆斗形。此种封丘多为大中型贵族墓葬所采用。圆形封丘边缘部分的高度1 米左右,直径从3—5米到几十米不等,多为普通墓葬所采用。值得注意的是圆形封丘的大小并不是墓主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区分依据,只有随葬品的多寡才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6]。

匈奴墓封丘所表达的宗教祭祀观念——从天到穹庐再到匈奴墓的圆形封丘。

现存匈奴墓圆形封丘大多由于棺椁腐朽下陷,封丘中部常有凹陷坑,而呈现出四周高,中心低的形状。但是根据台布希乌拉墓地M8和别里克塔什1号墓地M1[7]的封丘的残存状况来看,其原始的形状也应为四周低中间高的穹庐形。《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颜师古注曰:“穹庐,旃帐也。其形穹窿,故曰穹庐”。墓葬的外形和生前居住场所的相似,也反映了匈奴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而游牧民族对于穹庐和天之间的联系,最主要还是源自于游牧民族对其生活的直观观察。“穹庐”等词汇逐渐成为游牧民族对天的称呼。北朝斛律金所作的著名民歌《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是以穹庐象天的最好证据。对上天的敬畏之情使得草原人在建筑和居所上模仿上天的形状,以虔诚的心态进行祈祷祭祀便成为游牧民族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萨满教中,更是将穹庐象天的宇宙观和信仰发挥到了极致。

通过修筑象征天的穹庐形建筑或者对穹庐形建筑进行祭祀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和崇拜的行为,在匈奴以前就存在了。有学者[8]通过分析研究认为红山文化的祭坛的上部原状也应为象征着天穹的穹庐形。最能表现冢坛结合的遗迹要属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其下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墓葬,而墓葬上部是圆形的积石堆,这种积石堆的原状推测也应为穹窿状。这种积石冢不仅标志着此处埋葬着逝去的祖先,而且兼具祭祀的功能。到了匈奴时代,虽然没有发现像红山文化那样的大型祭坛,但是却形成了堆石成丘或者干脆利用自然山丘做为祭祀之用的习俗。而这种对圆形封丘的祭祀逐渐演变成蒙古族的敖包祭祀。考查匈奴的圆形封丘墓,其和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何其相似,也正是这种冢坛合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而外观为方形的匈奴墓封丘虽然没有象征天的意义,但是通过对其外形和结构的分析,就可发现其也属于冢坛结合的墓葬。蒙古国高勒毛都贵族墓地[9]大型墓葬M20的方形封丘就是冢坛结合的最好诠释。

这座墓葬墓室为方形,封丘也为方形,墓道上方由石块垒砌并沿墓室所在方向逐渐升高,最终与高出地面一米有余的由纯石块垒砌的方形封丘相连,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祭坛的造型。

因此,可以说匈奴墓的封丘不仅仅是做为祖先的安葬地的标志而存在的,其坛冢合一的结构也不仅表现了匈奴人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更是含有对上天的敬畏和祭祀的含义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单月英.匈奴墓葬研究[J].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2]哈布杜里纳、阿吉列夫.别里克塔什Ⅰ号墓地点的匈奴墓.欧亚大陆古生态学、古人口学和考古学论文汇编[M].莫斯科.2000年.

[3]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匈奴墓[J].文物.1979年第4期.

[4]胡华强、孙莉等.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5]范晔.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6]马利清.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单月英.匈奴墓葬研究[J].《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8]杨福瑞.北方游牧民族穹庐观念及对居住文化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9]安纬、奚芷芳.蒙古匈奴贵族墓地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曹向珂(1988.10— )男,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