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虚字说》神情声气说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虚字说》神情声气说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清初,袁仁林把语音描摹和语用分析相结合的释词方法,实质上就是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音象似性角度,探究虚词的音义联系。通过“神情声气”理论,袁仁林用朴素的象似性观点,较为自觉地解释了实词虚化的过程。袁氏贯穿全书的朴素认知观点,尤其是从虚词象似性角度的解释,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神情声气说 虚词 语法

虚字说》是清初袁仁林继元代卢以纬《助语辞》撰写的第二部虚词专著。该书在古汉语虚词研究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有着许多独创的见解,尤以“神情声气”说为突出。袁仁林在《虚字总说》中讲到:“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有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闻,其意自现。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神情声气”中包含有音韵学的分析,而更多的则是在具体语境中重建(reconstruction)虚字的使用过程。这就是描摹声音与语用分析结合,袁仁林则试图从虚词发音时所产生的气流以及进而所表达的口气(有时也指语气)的角度,解释虚词在语用中的作用。例如:

“独、特”二字,……其情爆起。

“哉”字之声,舌点上愕,在拖语声中最为开大重实。

者可代“之矜”二字,乃是平趋过递。“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尾句者可代“之软”二字,乃是带疑未定。“齐人传诸”,“楚人传诸”。

一、袁仁林把语音描摹和语用分析相结合的释词方法

袁仁林把语音描摹和语用分析相结合的释词方法,实质上就是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音象似性角度,探究虚词的音义关系。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但未被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一脉相承的主流语言学所接受。与主流语言学认为语言音义的任意性不同,认知语言学的音义观认为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的,共为语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点。尽管尚在争论之中,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象似性的共识是:强调象似性不是指语言形式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更倾向于将象似性看作一种理据,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周红,2005)

袁仁林释词方法是结合了音韵学的朴素的认知分析,有着较为自觉的认知探究精神。现代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与袁仁林撰写《虚字说》的初衷也是不谋而合的。袁仁林做过老师,“闲尝为童子说书”,“约其一二婢垂髫者目焉”,这种为初学而作的写作目的也决定该书务求易懂易记,简明通俗。从孩童易于接受的认知角度解释分析虚词,既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也能有效地达到学习目的。如“盖”词条:

“盖”字之气,从上愕弯窿而出,高据苫蔽,有笼统梗概意,故凡推原而粗约者用之,犹云“大概”也。……凡器有底有盖,盖尝笼罩于上,势足包括其余,今以实字虚用,亦含斯意。

袁仁林在讲解“诸”字用法时,根据其在句中所处位置指明其用法的不同。“诸”用于句中,是代词“之”与介词“放”的合音,兼有二者的作用,在句中用以“平趋过递”,引进动作行动所涉及的对象。“诸”用于句末,是代词“之”与语气词“软”的合音,兼有二者的作用,在句末用以加强疑问语气,即袁仁林所云“带疑未定”。

袁仁林所说的“声气”有的是指该虚词的字音的象似性;有的则是指该字在具体语句中作表现的象似性。前者属于音义象似性;后者则属于词汇-语句象似性。例如,“‘耶’系牙音在口空挨无力,小开而不能合,气最绵织无著,故不特聆音知意,即睹其出声时面庞口辅亦自有一段清虚疑活、不自主张意。”经统计,《虚字说》全书直接涉及到该理论的词条有36条,占总条数51条的70%。

二、“神情声气”理论与语法化

通过“神情声气”理论,袁仁林用朴素的象似性观点,较为自觉地解释了实词虚化的过程。袁仁林在《虚字说序》中说:

“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在六书分虚实,又分虚实之半,皆从事物有无动静处辨之。若其仅属口吻、了无意义可说,此乃虚之虚者,故俗以虚字目之。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论字为虚字:一也。……较字之虚实,实重而虚轻,主本在实也;论辞之畅达,虚多而实少,运实必虚也。……虚字虽无实义可论,而究有声气可寻也。……虚字一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顾”:凡转头别看曰“顾”,今作虚用,亦含斯意,其声在转语中最为轻婉

“尝”:盖“尝”字本尝物之尝,口中尝物,不过约取微及,与大嚼不同。故今虚用,亦谓略曾如此。

袁仁林从词汇意义的角度,把词义的虚实作为区分实词和虚词的依据,这种观点与同时代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相比,跟今天的观点要一致的多。袁仁林用神情声气这种朴素的象似性观点,把虚词划分为“发语词、转语词、助语词和疑词”。这实质上是按照虚词的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进行较为合理的分类。袁氏在词义由实转虚过程的分析中,既考虑到了要与实词联系到一起,也联系到语境的分析。与实字联系起来,可以从本义出发探究词的虚化过程,如“盖、所、顾、尝”皆先从其本义的角度解释(“顾”的“转头”实词义引申为同意虚词,语气同时最为轻婉 ),并用“神情声气”理论探讨其虚化过程;联系语境分析虚词,则强调虚词的语法功能,他认为在虚字研究中,实字虚化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大抵字经文士驱遣,凡实皆可虚,凡死皆可活,但有用不用之时耳。从其体之静者随分写之,则为实为死;从其用之动者以意遣之,则为虚为活。用字之新奇简练,此亦一法,然其虚用活用,必亦由上下文知之;若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

袁氏运用象似性观点,提出一系列的训释术语,为系统地研究虚词的类别和功用作了很好的范例。例如“实疑未定者、谦退带疑者、无疑拖语者”“劈头发语者”“拗转、直指”“轻转”“递辊、曲辊、平辊、顺辊”“正用、反用”“跌宕语”“语中正说之尾声”:

“夫”字之气,清浮平著。……用以劈头发语者,意注所言,乃提出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