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向生命化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向生命化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生命化教育的逐步实施,要求我们不断探讨如何在课程层面彰显生命的意义,在课程中体现生命化教育理念。生命化课程的构建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系统过程,通过阅读相关生命化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献,本文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粗浅地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 生命化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23-02

鉴于对传统教学观、课程观等的思考与批判,一些学者提出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程认为,文化就是人的生命化。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文化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自为生命存在。课程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是为促进生命的发展而服务的,生命的发展是课程存在的唯一依据。冯建军认为,落实生命化教育需要在课程理念上做三方面的转变:(1)从知识中心到生命中心;(2)从关注目标到关注过程;(3)从教师的“教程”到学生的“学程”。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认为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叶澜教授曾经给“教育”下过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即生命是教育的基点,教育应在起点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按照生命发展的规律;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然而,现代教育偏离了教育的基点――生命,为功利主义所主宰,个人要求获得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回应“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教育必须在基点上实现根本的转换,即由社会的工具转变成为生命及其发展需要服务的工具。只有从根本上认清问题的根源,教育才有可能归还它的本真,教育改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即知识,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些“有用”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的知识,排除一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剥离了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剥离了知识的生命内涵和意义,最终造成数以千万计“高分低能”的“人才”。鉴于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以及对新课改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的思考,生命化课程应是一种把学生的生命作为课程的原点和核心,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体现生命个性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思考下,本文主要从宏观上论述了生命化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类型(校本课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方面是如何彰显生命化教育这一理念的。

一 生命化课程的课程目标

生命化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谋求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正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指出的那样,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统一”。以往的课程过于知识化,过于强调知识,而强调经历、情感、态度因素不足。生命化课程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强调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过程与方法”层面,强调知识的探索过程。认为只有在过程中,经过主体自身体验和感悟,知识才能内化到主体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系中并真正成为主体的知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生命化课程以人文精神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协调发展。

二 生命化课程的课程类型

生命化课程在课程类型上,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现阶段,体现国家要求的国家课程、必修课仍占很大比例,这一现状不容乐观。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家、地方、学校应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时间,增加选修课、特色课、校本课等的比例,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下面从校本课程角度来探讨下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在其中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1)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2)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从其概念中可以看出:(1)校本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以学生为本是其存在的现实依据;(2)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真正发挥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从而激发其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学校教学和科研过程中。

三 生命化课程的课程内容

生命化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我国现行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学校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重书本知识,排斥生活经验,造成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于是,回归生活世界,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呼唤。这里所指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获得的经验。当然,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并不否定科学世界的教育价值。我们要做的是,改变孤立的科学世界,让科学世界建立在生活世界之上,使书本知识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之上。为此,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1)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书本知识源于生活,只有与生活世界相通,它才富有生命活力。(2)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运用知识,发现知识与人和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