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质疑能力提高的尝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质疑能力提高的尝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勇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的行为。大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乐意操作、主动大胆运用双手、眼睛、口、鼻,在自身感知、操作、探索验证中表现出感想、敢说、敢做的特质,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获取对周围物体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培养良好思维能力。

一、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现状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力的萌芽。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质疑能力较差,分析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教师过于依赖书本,忽视为孩子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探索,导致孩子探索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欠缺。而班额大、场地空间小、准备的操作材料多等是困扰教师的现实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幼儿善与质疑善于创新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二、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活动模式

幼儿探究的有效性质取决于幼儿的“问题意识”,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引导幼儿探索的关键。我们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

1.操作性原则: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与思维的实践,既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又是实验遵循的基本原则。

2.生活化原则:幼儿科学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具有本质上的全息相关性和一致性,因此必须有机的融入、并渗透到幼儿生活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善于找出寻疑的问题

3.互补互动性原则:教师应积极、投入的参与到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去,并给以积极的帮助和引导。

因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尝试创设出一种“质疑一探究”的活动模式,旨在活动中开启幼儿心智之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质疑一探究”模式由四个基本程序构成:

“引疑一质疑一探疑一释疑”,其中引疑是基础、质疑是关键、探疑为方式、释疑是目的。

在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可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设计观察记录、观察实验对象,对幼儿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幼儿发展个案、收集与分析幼儿作品并讨论,使幼儿在“我能”的信念中探索和发展,促使孩子把寻疑兴趣和行为养成习惯,乐于寻疑,善于寻疑。

三、大班幼儿质疑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的氛围,也就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要有培养幼儿质疑言语行动的意识,并在教育活动中引起重视。由于尝试操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以案例的形式结合指导策略来阐述观点。

1.保护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愿望。

科学活动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幼儿的这些问题和疑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而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作为教师,无论自己多忙,无论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都要先认真倾听,使孩子们真切地感觉到老师对自己问题的重视。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单元中,当幼儿对磁铁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区域中投放了“小鸭游水”的半成品学具,当一只又一只小鸭隔着塑料垫板在磁铁的吸引下欢快地游动时,孩子们可高兴了――随即出现了问题,因为区域中只投放了4块塑料垫板,大家都争着玩,垫板就不够了,于是有的孩子将小鸭放在椅子的凳面上,自己手拿磁铁在凳面的下面来回动,结果小鸭不“游水”了。孩子们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小鸭在木板上就不会游水了呢?”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没有马上回应,而是鼓励幼儿展开讨论。有的孩子认为:磁铁通过木板,就没有吸力了;也有的则认为小鸭只能放在塑料垫板上才行……。对于孩子们的不同解答,,我也没有马上做出判断,而是组织幼儿重新实验、观察、总结,直到达成共识。

2.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欲望。

激发孩子提问的技巧其关键是能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教师如果能从孩子以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引导、挑起孩子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孩子的思想,促使他们提出问题。

为了使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我们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了“小实验区”,投放了常见的各类小工具(小刨子、小勺、剪刀等),让幼儿动手尝试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去黄瓜皮、山芋的皮”;提供肥皂、肥皂粉、洗洁精让幼儿亲手调制吹泡泡的肥皂水等等,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与身边的“材料”亲密接触,发现其中的有趣与奇妙,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使用小工具的单元活动中,当孩子用刨子、小刀、小勺等去黄瓜皮时,由于经验不足,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为什么同样用刨子,有的能去皮,而有的不行呢?”、“为什么塑料小勺能去皮,而不锈钢勺就不行呢?”等等……当实验中碰到了困难,孩子们自然就有了疑问,也就萌生了好问的愿望,于是讨论就很自然地展开了。

3.引导幼儿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科学讨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的活动中,一共有两幅图片:第一幅是苹果和蛋糕比轻重,结果是苹果重:第二幅图片上乌龟搬走了苹果,天平秤的一边只有蛋糕。当幼儿观察了两幅图片后,教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乌龟能搬走蛋糕吗?为什么?”孩子们在思考后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能,而有的认为不能。

佳宁小朋友说:

“我认为能。因为,苹果比蛋糕重,所以乌龟能搬走蛋糕。”佳宁的判断说明孩子理解了两幅画所隐含的图意,但又怎么证明呢?为了让孩子学会说“理”的方法,我进行了连续的“追问”:

师问:“晨晨,哪一幅图片告诉你苹果比蛋糕重?”

晨晨小朋友答:“第一幅图片告诉我们苹果比蛋糕重一点点。”

师问:

“第二幅画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幼儿答:“第二幅画告诉我们,乌龟搬走了苹果。”

师问:“为什么乌龟能搬走苹果就能搬走蛋糕呢?”

幼儿答:“既然乌龟能搬走比蛋糕重的苹果,那它就一定能搬走比苹果轻的蛋糕。”

老师连续的“追问”层层递进,一方面,连续的“追问”将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通过教师的追问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教师有目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连续的“追问”又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习根据图片的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与推理,帮助幼儿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口语表达,发展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从而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有根有据的说理。

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才会有创造性思维。进入大班阶段的幼儿,萌发了初步的质疑意识,孩子们常常对同伴的想法表示疑义并乐意表示自己的见解,因此,注重培养孩子带着问题参与讨论又带着问题去实践的质疑能力是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