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该课的教学建议,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了要尊重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历久而弥新。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际,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感悟,以期与大家探讨交流。

关键词:兴趣 热情 主观能动性 亲其师信其道 成功体验

初中历史社会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了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这虽是老生常谈,却历久而弥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热情的源泉,当然是越崇高越好,象那样为国家强大而拼搏当然最好。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属于自己的奋斗的热情。并不一定需要整齐划一的为了国家强大民族振兴而奋斗,这样要求少部分觉悟高的人可以,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就不太现实。而且,伟大的成就不一定非需要多么高尚的激情不可,关键是要有热情,这种激情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旺盛的而不是虚弱的,这就行了。反观现状,却是大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不予重视,导致了兴趣和热情不足,分析原因,有中考中这门课所占分数低,平时宣传都是语数英科四门是主课,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还有这门课要中考,或者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学习没用,有的老师上课还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枯燥、乏味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学校开设每一门课都有其意义,让学生认识其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迫在眉睫。

一、 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这门学科有了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世界观与人生观,这时如果利用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丰富内容,好好进行引导,将会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方向,产生持久的热情,推动学习的向前迈进。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甚至可能产生抵触的不良情绪,应尽量加以避免。

2.兴趣和热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具有了探求知识的巨大热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想学并爱学。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任务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有了主观能动性,一可以使学生学的不累。打个比方,就像在长跑,领跑的会越跑越轻松,而跟跑的会越跑越累,主动快乐的学就像领跑者,心态就不一样了。二可以使学习更持久。学习也会有倦怠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倦怠,就像长跑中推迟极点的到来,当投入兴趣和热情时,会使自己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旺盛,相应的持久性也就更长。

3.使课外拓展成为可能

好的课不光在课堂上表现优异,而且能在课外有所延伸和拓展,这是老师期望的,也就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当在课外学生都愿意时刻关注这门课的知识,自己能主动挖掘,举一反三,不断充实,那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在每一单元之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的内容,这其实就是很好的课外拓展环节,需要学生在兴趣与热情的推动下,积极参与,调查研究,才能使综合探究课上的有声有色,起到实在的意义。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好处还有很多,那要如何激发呢?

二、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个问题有很多老师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三点感触最深的:

1.亲其师信其道

说的简单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和热情,那就让他先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对老师喜欢了,自然愿意上课认真听讲,投入自己的热情,久而久之,兴趣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说到让学生喜爱,老师们各有自己的一套,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老师长的就赏心悦目,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觉得这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老师,各人都有差别,但共通的却可以相互借鉴。本人以为以下几点,每位老师都可以实施:

⑴认真准备,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很关键,学生会有对你的一个大致印象,先入为主一旦形成了就比较难改变。所以本人第一堂课并不急着上新课内容,而讲一下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理解,上课要求,作业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谈谈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现实生活意义等等。如果能运用斟酌过的语言,连贯有序又不失风趣,那就效果更好。第一堂课成功下来,学生对老师有了大致认识,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有了大概了解。

⑵第一堂课有了好的开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注意日常的言行。其实学生对老师的评论很多,但据本人所知,他们对老师的一点特别看重,那就是公正。这个老师平时对待各个学生的态度,是否公正公平。课堂提问也好,还是课后谈话也好,是否对上进生和颜悦色,而对后进生就显得不耐烦,语言严厉。这些他们都会一一记在心里,如果你有所偏颇,有失公允,那要让他们喜欢你就困难了,哪怕上进生也可能对你表面恭敬,背后嗤之以鼻。当老师的要理解,他们现在是脱离不开学生这个群体的,群体的观点必然会影响他们,要不然他们就有可能被孤立。

⑶最后一点,就是老师不要太过看重分数,至少不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太过看重分数。对学生要求是尽力就好,多加鼓励。因为有的学生鼓励了就有可能进步,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属于自我放弃了,那你大声呵斥,影响自己的心情,也没有任何改变。还不如多鼓励,至少给了他们个好印象,有的学生可能读书不行,但到社会上却混的有声有色,这样的例子,对教了几届的老师都可能遇到过,想明白了这些,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有的老师认为不骂骂他们,敲打敲打他们是不负责任,事实上学生是在完成人生的某个角色,而更看重他们分数的是老师你自己。不要说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当大家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能有些变化也会悄悄的发生。记得曾经教过一位学生,对所有功课都消极对待,学习习惯和态度很差。有一次,在历史与社会课上,讲解作业,检查订正情况,查到他的本子,只完成了二题。“还不错嘛,做了二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到三题啊?”说实话,当时是带着讽刺说的,但他可能没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下课后向他班主任告状,了解到了他的一些情况,他的父母早就离异了,他从小跟着奶奶过,奶奶对他管的较少,行为习惯向来很差。没想到的是到了下次交作业,他居然真给我做了三题。虽然作业还是没完成,但我却当着全班的面真心表扬了他,理由是肯定他比以前有了进步,这使他很意外。此后,常常找机会让他回答些问题,不失时机的表扬一下,,在历史与社会课上,明显感觉他有了变化,作业也有了很大改观,在其他课没有多大起色的情况下,这门课却又了很大的进步,最终在中考中考到了合格,虽然不是优异成绩,但已让我相当满足了。自他以后,我又用多鼓励的方法试了多位学生,发现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由此可见,是学生认同了你这位老师,进而认同你这门课。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像我理想中的那样人人都考到90分以上。既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作为教师,应该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更不能进行横向比较,而是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每位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承认他们是优秀的,从而帮助他们一点点树立学好的信心。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并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课堂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情绪而采用的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问答、讨论、图示、演示自学辅导、角色扮演、练习,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等方法。只有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除了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等开发教学课件和资源库,创造性的开展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就使感官对这一刺激产生顺应,引起感受性降低,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学习兴趣降低。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和手段要灵活,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培养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有效途径。

如:初一历史与社会课中有个等高线地形图是重难点知识,学生掌握有困难,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演示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一起讨论了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概念,又用flas让学生自己操作等高面的切割,等高线的绘制,多角度旋转山体,观察地形,结合立体图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掌握,于是又布置课后利用周末,四人一组(里面至少要有一位学生已经掌握)运用沙堆、透明塑料片等工具自己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先用沙堆好所需山体,然后二人持塑料片进行等高面切割,,一人用木棒固定二边位置,保证塑料片的上下平行,最后一位在塑料片上绘制等高线,通过亲自操作,加深了印象,增进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被很好的调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心,并且很好的展示出来。从而使他们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在课堂内外探究活动中老师要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生动活泼、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个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欲望。在讨论交流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相互补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评价。在师生交往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我经常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比我还多,并且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正确,鼓励他们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从不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下节课就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活跃了学习气氛,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创设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它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所学的环境中,激活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索,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初一下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课(因为有点类似政治,中考也不做考试要求),我就全权交给课代表负责,安排同学二到三人一组自己上课,我在教室后面听了大半学期的课,只在每节课最后留几分钟点评一下,通过作业进行监控,学生在此期间能力得以锻炼,表现一次比一次好,很多同学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日渐自信,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期末考试该课综合评定排全年级第二,学生笑称要让我这老师失业了。有的时候大胆让学生实验,自我小结和纠正,这种体验是必须的,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一个人对愿望和要求的感受。成功的体验将会促发一个人永远向上。适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中差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会给人注入新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应该这样认为,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而要使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就在于教师的创造。要使学生成功,必须要信任他,相信他能成功。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学生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长中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承认会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与热情。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就此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稚勇.社会学科教育展望[M].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5]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