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美在心灵跳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美在心灵跳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术教学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它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作用于显示人格的完善。美术教学并非要培养美术家或者美术专业人士,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通过培养他们发现感受美、运用创造美、评价展现美等美术素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生活中,让美随时能在心灵跳跃。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用最智慧、最精美的钥匙开启美

教师的语言具有审美色彩,它是一把最精美的钥匙,不仅能够开绪记忆力,还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正是用“一把最精美的钥匙”,轻轻地开启了学生们的感情和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语言引导是不能忽视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用自己独特的眼睛观察着美好的世界,从心底流淌着对美的向往。美术教育的功能在于,在老师的启迪下,开启学生思维,享受美感的冲击,从而得到莫大的快乐。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些侧重于引导孩子们的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了解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造型和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相呼应。因此只有运用最智慧、最精美的钥匙开启美,才能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最大限度感受美术的魅力。

二、用创新和实践挖掘绽放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对于以前“小黑板一挂,谁画得像谁最佳” 的美术课模式――即教师画一幅范作,学生认真摹仿的作业,教师的评价也以“画得像”为最终目的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样是毫无创新性可言的。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并能够正确把握学生的创造力和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行之有效,才能保证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如九年级《风格多样的静物画》一课中,首先可以对梵高作品及艺术生涯故事的穿插体会,同时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与情感,而后通过电脑制作让学生自由改换梵高、塞尚等名画的色相及明度来观察画面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来体会印象派不同风格的色彩关系;第二课时,可以安排即兴写生,再次深入探究印象画派的艺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印象画派用色块来表现光感和色感来宣泄绘画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在教学中用创新和实践挖掘绽放艺术美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利于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三、用全面的、完善的评价延伸美

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评价模式,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正确的观念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审美素质的提高,导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甚至,有时会因评价不当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散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不以作业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学生创作成果的尊重。对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应主要采用激励、肯定、赞扬为主的方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该阶段的学生容易赞同老师的做法。而对于八、九年级的学生,则应该慎用激励性的评价,在肯定赞扬的同时应更倾向于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该批评的就要批评,不能采用模棱两可的评语,因为他们已基本具备辨别判断优劣的能力。如果评价不良,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同时,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时目标要小,起点要低。不能量化的部分,可采用描述性评价、课堂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如: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就可以通过打分、写评语等方式或根据作业反映的突出优势盖章(如;聪慧之星、技术之星、创意之星、色彩之星等章),也可按班级或年级举行小型的作品展览;还可以建立成长记录袋和制做作品集等活动来反映学生多方面的的优势。在美术成绩的评定中,作业也不应是唯一的依据,可以用试卷、作业加其他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

总的来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用心去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对美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能运用于生活中去发现美、概括美、创造美,让生活中的美跳跃在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