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议教学反思的思维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议教学反思的思维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反思是一种“元认知”,是一种重新认识的过程。“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思。”教学反思的意义不容置疑,然而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并不明晰。本文主要阐述教学反思的四种思维方式

一、正面反思,让认识更加深刻

正面反思,是对成功的教学经历的反思。教师回顾、欣赏、感悟自己或者别人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创新之举,可以提升对语文课堂认识的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概括出带有启发性的精粹。这种反思,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开天地》一课时,巧妙地运用了成语辅助教学,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镜头一 课前预热:七嘴八舌说成语

首先请学生交流有关“天地”的成语,学生纷纷发言:翻天覆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欢天喜地、昏天黑地……每个学生说完后,老师都请他把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现在课前预热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学习氛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课前预热一味追求噱头和笑声,却远离了课文,甚至远离了语文,流于油滑,实不足取。上述的“预热”则摆脱了噱头,有着浓浓的语文味。

镜头二 感知大意:利用成语取“片名”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梳理课文,用“给电视剧取名字”的方式来感知大意。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用黑板上的成语为它取名字。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然后,再请学生给它们排排顺序,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原来课前预热中积累的成语还有这样的妙用,用得那么自然,用得那么贴切,不能不让我们佩服老师的独具匠心。教师巧妙地采用“给电视剧取题目”的方式,利用预热中积累的成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这样的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充满了趣味。通过排列顺序帮助学生又一次梳理了课文内容,通过书写片名让积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细节,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的智慧。课前预热积累成语,这样的做法比较普遍。如果只是到此为止,也就不足为奇,不值得为之称道也。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课前预热的成语又巧妙地发挥了作用,真称得上“一石二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反思,通过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领会教学意图,同时增长教学智慧。

二、负面反思,让认识更加成熟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难免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这种不足和缺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可贵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让教学反思指向自己的负面,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不足或缺憾作深刻的剖析,并把它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作分析,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经常进行负面反思,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日臻成熟和美丽。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用课件出示了其中的一段话,而且有意地把它分成了三部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老师先请学生自由地练习读这段话,然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一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不够好,建议他读得轻一点、慢一点。接着老师又请学生来读第二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还不够轻、还不够慢。最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三、四句,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读出突然的感觉。于是老师只好亲自出马,范读给学生听。老师的朗读有大师的风范,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老师再请学生来读,要求学生像他那样读。一名学生站起来试着模仿,读得有点声嘶力竭,甚至握着拳头读“卷起了巨浪”。老师表扬他读得真有感情。接着老师请全班同学一起读整段话,自己进行现场指挥,“轻一点,换气;再轻一点,换气……”看来老师的自我感觉不错,他说:“这段话太美了,让我们再读一次。”于是又这样指挥着学生再读了一次。

真的读出美感了吗?真的达成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有感情朗读是“做出来”的。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地从学生的内心涌出来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朗读品味的过程,从感知到理解,再从理解到共鸣,直至内化,让学生逐渐体会文本的情感态度,逐步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和文本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不断地产生碰撞,学生才能真正地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负面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每一次机会,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进行真实的负面反思,就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就能促进更快的成长。负面反思可以是个人独立展开,当然,也可以寻求同伴帮助,甚至恳请专家引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三、对比反思,让认识更加辩证

“对比”可以是自己教学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自己与别人的教学的横向比较,当然也可以是普通教师与名家教学的侧向比较。从纵向来看,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前后几次教同一部分内容或许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同一个老师几次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或许他也会有一个智慧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老师往往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引领。从侧向来看,普通教师与名家即使执教同一内容,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教学处理肯定也会有比较大的区别。这样的对比反思,往往使人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反思所举的两个或几个教学事例之间有着正反比较的功能,往往可以收到鲜明的效果,从而使反思更加辩证。

一位青年教师上了《晏子使楚》一课,教师请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于是教师请一个学生来读这句话,这个学生一连三次把“尊重”读成了“尊敬”。第一次读错,老师反问:“是这样吗?请你看仔细了,再读一遍。”第二次读错,老师提醒:“再给你一个机会,要不,就只好请同学来帮助你了。”第三次读错,老师很失望:“你太粗心了,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你听仔细了!”

由此我们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那个“第八次”的故事。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有位女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引导,直到第八次,学生终于把句子读好了。

我们对上述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反思:“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差距在哪里?它仅仅是次数的相差吗?不,我们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不同。课堂上该关注什么?于老师用心在关注孩子,青年教师更多地在关注教学设计。课堂上该怎样引导?于老师耐心引导,热情激励,一次又一次,而青年教师的引导是如此的模糊,如此的着急。

当学生错把“尊重”读成“尊敬”,读到第三次,青年教师以冷处理的方式待之。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遗憾由此而生。通过“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对比,对教学现象展开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教学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对比反思的优势所在。

四、综合反思,让认识更加开放

有的时候只凭一个教学事例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不能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围绕同一个专题,积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事例;学会从相同的角度加以叙述,进行佐证,以增强说服力。可以通过综合反思从中提炼出解决某些问题的重要规律,或者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策略。综合反思,让反思走向深刻,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这样的要求,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情感来。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时,特别对这几个词语进行了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夜幕降临”,声音有点响,老师要求学生把声音放轻一点,于是学生轻轻地读“夜幕降临”。当学生读到“探索奥秘”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最后一致公认用比较响的声音来读这个词。读“一片荒漠”这个词时,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慢一点,要读出辽阔的味道。于是学生拉长声音读。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詹天佑》一课的词语教学中,出示了一些词语请学生读,其中就有“阻挠”和“恶劣”。当学生读到“阻挠”时,老师说学生读得困难不够大,要求学生把困难读得更大些。于是学生大声地读“阻挠”,甚至有点声嘶力竭。当学生读到“恶劣”时,老师竟然要求他读得再恶劣些。读得再恶劣些,该怎么读?于是学生只好装腔作势地读“恶劣”。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当它们被集中呈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综合反思:“把词语读出感情来”是必须的要求吗?词语真的都需要读出感情来吗?什么样的词语才可以读出感情来?应让“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回归自然。通过这样的综合反思,我们对“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问题就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综合反思的能力。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发现,去收集相关的素材,然后展开深入的综合反思,就自然地展开了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提升了认识,开阔了视野,从而获得了持续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