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从新农村景观文化形态各个要素出发,对当前新农村景观文化现状和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得出新农村景观文化有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新农村景观无文化特色,面貌落后,需要更新;另一方面,当前所进行的一大批新农村建设走向了硬质工程和城市化模式,农村文化风味全然丢失。针对现在农村景观现状,提出新农村新景观设计需要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思想,探讨了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的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6-3

0 引言

农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同时明确了其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乡村的景观文化对村落布局、特色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农村的景观文化设计与营造在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重要。

1 新农村的定义

1.1 新农村的含义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是与农业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方,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一直以来农村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中心,其他行业或部门都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所以认为农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就是指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一个也不可缺少,共同构建小康社会“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1.2 从文化景观到景观文化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

景观文化是根据不同地域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形态特征,如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提炼和修复再创造的新的景观,这种景观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加上人类的活动就成为文化景观。景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和一个村镇在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地区的反映。

景观文化体现在当地居民的历史文化、当地习俗与情趣,文化景观通过创新与提炼,在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求为基础,以人为尺度,通过需求选择实现建造、使用方式的选择,可以创造新的景观文化,同时在景物观赏、使用过程中被景观文化所影响和塑造。

1.3 景观文化需要营造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各类房屋的建造都称营造,例如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记述中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营造法原》等。营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注重对人文内涵的挖掘,以及在建造过程中对文化景观的利用与转化。人们的建造和使用活动是以当地人们的生存需求为基础,以人为尺度,通过需求选择实现建造、使用方式的选择,从而使景观文化不仅仅是建造而是长期的营造过程。

2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内涵

2.1 景观文化的地域性

首先,新农村景观文化来源各地域本土文化密切相关内容,并蕴含一定的地方精神和文化意义,是农村、居民和传统的事物以及过着平常生活的人们,也就是说新农村景观文化是地方的、传统的;其次,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地域特色还表现在建筑的形式与色彩与就地取材上;另外,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环境、生活习俗便产生不同的地域风格,此为“农村”特征。使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农村气息及地方特色更加浓郁。

2.2 景观文化的原创性

农村文化景观是特定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下形成的产物,或是当地有实际功能的一些建筑、休息平台、活动场所,或也是民族文化长期形成的传统事件,它们都不是加在环境之上的装饰品,也不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结合原条件,是与原环境共生共存的设计作品,具有原创性。

2.3 景观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对于新农村景观文化来说,其文化结构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出现多样化是必然的。北京的四合院、徽州砖雕、西南的吊脚楼、高原的蒙古包、闽南的土楼等各式各样农村的形成历程和特色,可看出新农村景观文化不仅在内容、形式、形态、功能上丰富多彩,体现出景观文化上强烈的多样性。(如图2-1)。

图2-1 岭南印象园

2.4 景观文化的群众性

一切景观皆是为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景观就是遵循“满足群众的需求,符合群众的审美,服务于群众”这样的宗旨来设计的。首先,设计的素材是从群众中来,由群众发明创造。其次,新农村的景观文化建设也是为了满足群众的审美而建造。

3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营造方法

3.1 对原材料的直接应用

原材料的选取一般和当地的地质气候等有很大的关系。地质气候的不同会早就不同的原材料资源,那么景观的文化特点也会不同。这样建造的景观,不仅因为取材方便而降低造价,而且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反映出地域特色。石材是最为常见的材料,因为它可塑性强在设计中经过民间工艺的加工,可形成建筑外墙、艺术展览和艺术铺地等,极具丰富的质地效果。例如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的乌石村,建筑材料取自当地材料乌石砌筑,体现了地方性的景观文化特征。(如图3-1)

图3-1 磐安县乌石村村景

3.2 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3.2.1 点题 直接对原有文化提炼和修复再现 地域性景观是在研究原生场地间营造方式的基础上创作的,因此,这类景观多包含对农村形式、各种标志性场所和符号的再现与还原。这种再现,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当代景观的需求,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形式。

例如,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的景观文化景观整体规划中,考虑寺平本身具有较浓厚的文化味,其主要文化底色为戴氏文化和砖雕与木雕文化。寺平戴氏祖先从明初迁徙于此,繁衍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历史悠久表现形式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因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如图3-2),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设计过程中以砖雕为特色,通过科学设计提炼和修复创造新的文化景观。

图3-2 金华市汤溪镇的寺平砖雕

3.2.2 延续 将原有文化点放大和延伸 通过空间、形体、细部的处理,利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将原有历史上的发光点进行放大,延续其文化的内涵。如在金华寺平村景观文化设计中,据说寺平原来“银娘”被选入宫成为“娘娘”后,村中逐渐兴旺(据资料考证:金华唯一一位进宫的娘娘),二十四座主要厅堂构成“七星伴月”布局。根据七星伴月的构想将原有的文化点放大和延伸,七座厅堂围绕着月亮月繁衍发展至今。(如图3-3)

图3-3 寺平古村七星伴月湖

3.2.3 关联 纳入其他相关文化点 在设计时,根据要表达的地域文化景观环境主题,尽可能的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景观元素组合在一起,在环境中设计与农村主题相关的景观,从而达到强化主题的作用,为了丰富文化内涵,

创造景观环境,一并纳入与其相关的文化点。包括体育休闲文化、产业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等。融入文化需要将传统农村材料、构造和布局方式与当代材料和技术结合,在色彩、质感、形体等方面取得明显的对比效果,体现出冲突中的和谐,对比中的统一。马清运在蓝田县玉山镇“父亲的宅”营造中将原材料石料设计的石头房,造型简洁、大方、错落,外似高墙城堡,内里大门大窗,泳池、车库齐全,完全是一种现代的设计理念,极具现代感;而其用料,外墙材料全为河内的卵石填充,内墙均用有席箔感觉的竹胶板装饰,充盈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是景观文化的延续。(如图3-4)

图3-4 父亲的宅(1) 图3-4 父亲的宅(2)

3.3 对绿色生态的诠释

很多结合地域特色的农村建筑和景观,都很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朴素的生态设计。设计时将这些方法加以提炼,用新材料、新技术表达出来,可形成前所未有的原创性景观文化形式。例如,金华市塔石乡村中春景营造表达出尊重场地自然与人文印迹,体现的是绿色文化的保护恢复和生态的设计(如图3-5)。

图3-5 金华市塔石乡岭上村

4 结语

以景观文化为背景,把当前新农村的景观文化营造为内容,提倡的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是在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感悟的基础上提出的,以生活为设计来源,提炼的都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素材,从大众自身的生活感受和需求出发,赋予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以活力,使设计回归生活,生活走向设计。因此,对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实践意义。

一方面,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树立村落核心文化。近几年的景观文化调查中,老百姓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过去什么什么真是好啊”,这就是我们要挖掘和提炼的村落文化精神内核!而该核心文化应该是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和贴近环境的。

另一方面,剖析传统文化景观,转化提炼新的景观文化。深入研究区域内乡土的文化景观,结合村落实际情况,研究在现代村落居住环境设计中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乡土文化景观。很多人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产生较多的歧义,有的将新农村建设误认为就是村落环境建设,手法粗糙大拆大建,不去理解传统的乡土景观文化,为深入剖析乡土景观文化内涵,笔者在探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村落发展之路时,把转化提炼新的景观文化作为重点,对其景观设计文化进行梳理和研究,深入解读,转化提炼新的景观文化。

最后,对文化尊重与保护是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的基本前提,只有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与现代文明发展同步进行,保持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合理的扬弃传统景观文化,探索新时代乡村景观文化营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

[2]张群.景观文化及其可持续设计初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B],2004-12-10.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俞孔坚,王建,等.曼陀罗的世界:减东农村景观阅读与城市设计案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

[6]李娴.乡士景观元素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南京林业,2008,(6).

[7]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北京林业, 2008,(6).

[8]施俊天.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寺平古村景观文化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施俊天(1974-),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