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豫剧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和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豫剧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和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豫剧作为河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节目,随着时代进步而寻求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时尚与流行的现代文化冲击,传统的豫剧发展出现了重重危机。作为中国 “戏曲之乡”的河南省,必须认真的去发掘和找到如何传承和创新豫剧这一剧种,做好豫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豫剧;发展;危机;保护

作为中国“戏曲之乡”的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约65个,几经兴衰与蜕变,目前仅剩30余个剧种,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还在广泛流传外,其余30多个剧种也已濒临灭绝。其余大部分都在弱化甚至消亡。以流行豫陕鄂一带的“宛梆”为例,这些年来,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剧种日益萎缩,如今内乡县宛梆剧团是全国范围内该剧种唯一仅存的剧团;再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怀梆戏在焦作风靡一时,演员最多时有三四十人,现在只有6位平均年龄76岁的怀梆艺人,怀梆戏面临失传。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文化古董”,正被时尚潮流和现代文化冲击得接近消亡,一门技艺只剩下了几个甚至一个年迈的传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的话,后果可想而知。其实,作为全国性剧种之一的豫剧,也存在上述的发展危机。

一、豫剧遇到的危机

1、人们的观念的改变

当今社会属于社会转型期,浮燥心理、庸俗进化论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观念认为:“新的都是好的、进步的,旧的一概不好,古老的等同落后的。对旧的东西有较深研究的,能侃侃而谈的肯定是与当代社会脱节的封建遗老遗少,而对某种新思想接受比较快的,常挂在嘴边的常被人视作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改革活跃分子”。在当前,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思潮,不论其是好是坏,在尚未认真研究之前,就有不少人一窝蜂地赶时髦,这是这种观念的结果。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把“戏曲”这个词当成遥远的回忆或陌生的话题。在编创界,豫剧编剧改行写小说者有之,投奔电影、电视麾下者有之;戏曲演员纷纷弃台,或改唱流行歌曲,或拼命挤进银幕、荧屏;剧场更是因演出日少,无票房收入而改放电影、增设舞厅,甚至干脆租给商家当作市场。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改变,豫剧的发展岌岌可危。

2、生产方式的改变

我国的传统戏曲形成、发展于封建时代。它的审美、理念、表现内容、艺术手段都是根据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和发展的。到了近代以后,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与现实社会距离较大。早在前后就提出了戏曲改良问题。三十年代左联时期,老一代的戏曲家张庚先生提出了戏曲的现代化问题。延安时期、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戏曲工作者力图通过戏曲改革,使封建时代产生的戏曲适应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这种努力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的社会制度与封建时代不同了,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上还是处于农耕时代,所以,以戏曲的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虽然有些距离,但还能勉强承担,但改革开放后就不一样了。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戏曲形式受到很大冲击,但关键还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起了相当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戏剧手段反映现代生活有些力不从心。还有就是人们审美的变化相当大。年轻人不太喜欢节奏缓慢的艺术形式。另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戏曲的冲击也非常大。理所当然,豫剧作为戏曲的一种,也受到了新时代生产方式的影响,正一步步的走向不断衰落的阶段。

3、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的冲击,豫剧这种典型的传统艺术到了80年代末期的确出现了一种危机局面。豫剧危机的表现,一方面是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淡化,另一方面是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80年代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国人在工作之余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已非从前任何时代所敢想。从电影到电视,从迪斯科、霹雳舞到流行歌曲,从旅游到各种电子游戏,从酒吧、咖啡馆到各种刺激性的娱乐场所,从一般民众的娱乐消费到思想界沸沸扬扬、应接不暇的时兴思潮,没有一样不对豫剧这种传统艺术的生存造成威胁。豫剧在热闹的80年代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倍受冷落。

4、自我发展脱离时代的要求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豫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和演出市场的萎缩。随着戏曲观演双方的互动,戏曲原有的功能价值体系也在发生变化,经济因素的介入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面对新兴的观众阶层和观众心理的多维变化,豫剧艺术和演出表现出脱离时代的要求,不应适应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没有适“度”地改变其演剧形式:在基本保持民族演剧艺术特征的前提下,没有很好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编、创、演的具体运作。

当然,影响豫剧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面对种种因素给豫剧艺术带来的冲击,我们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必须对其加以保护,以使我们的传统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

二、豫剧的保护措施

河南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出,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思想内容之丰富,是其他民间艺术不可相提并论的。长期以来,由于保护传统剧目工作不能持续进行,传统剧目正面临生存危机。豫剧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有的剧目已濒临灭绝。保护传统剧目也是我们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根据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相关政策,像抢救保护文物一样抢救保护这些“活文物”。

1、录音的静态保护

许多优秀遗产很可能已经随着这些老艺人的离世而成为永久遗憾,录音的静态保护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手段。通过录音录像等各种方式,将豫剧表演艺术家所传承的表演艺术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通过现代手段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中出现的“师徒相教,口传心授”的特点,摆脱了限制其发展的客观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后人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录音的静态保护可以使那些非常珍贵的豫剧唱段,或者著名的豫剧艺术家的精彩演唱或者对剧目发展的意见与看法很好的保留下来,可以有效的将豫剧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

2、对演员的保护

现在的许多豫剧专业剧院和演出团体一方面是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淡化,另一方面是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剧场因演出日少无票房收入,戏曲演员纷纷弃台。要想保护好豫剧文化遗产,并充分调动起演员和剧作者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豫剧院或演出团体的补贴,并开设演员研修班等措施对豫剧和演员进行帮扶。但是,只靠补贴这种“输血”方式还远远不够,与“输血”相比,“造血”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豫剧戏曲人才的教育投入,对豫剧戏曲学校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使这些学校成为豫剧戏曲人才的培训基地。培养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音乐设计和伴奏、舞台美术设计和绘制以及教师、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豫剧戏曲人材。使他们成为当代豫剧戏曲事业的骨干力量,使他们为豫剧戏曲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在学校教育中加入豫剧戏曲内容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础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形式的表演手段。豫剧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因此,提倡学校开设豫剧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豫剧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豫剧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综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等却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很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像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了解颇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红灯记》、《白毛女》等缺乏了解。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豫剧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魔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

4、把豫剧与产业相结合

中国传统演剧艺术--豫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观众的流失和演出市场的萎缩。在基本保持豫剧艺术特征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编、创、演的具体运作,就能使观众回到剧场。近年河南省豫剧三团创作的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在京演出了百余场,观众场场爆满。不但取得了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给豫剧注入新的活力。

面对新兴的观众阶层和观众心理的多维变化,豫剧艺术和豫剧演出应适应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和演出形式的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多观众已习惯于守着电视或电脑欣赏电影或其他娱乐节目。豫剧的传统演出形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在电视中开辟自己的频道或栏目。如: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专业演员和戏迷擂台赛,经过十几年的播出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参与。综上所述豫剧艺术产业化是摆脱“豫剧危机”的现实选择和根本出路。

总之,对豫剧的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我们不曾熟知的“文化记忆”,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遗憾地中断在历史的进程链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家族中永远无法清晰留存的背影,给后人留下遗憾。我们对豫剧的研究、保存和传播,需要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C].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6:(3-6).

[2]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53-258).

[3] 韩德英.民国期间豫剧改革略说[J].中州今古,2000(06).

[4] 郑剑西.从民间艺术谈到河南戏剧[J].戏剧旬刊,1936:(29-34).

[5] 牛冬阳.豫剧的兴衰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音乐学,1996年增刊.

[6] 赵晓辉.浅析豫剧传统豫西调唱腔音乐特点及其兴衰[J].音乐天地,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