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网络文化视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网络文化视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艺术等诸多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网络文化的认识,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保证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网络作为大众媒介,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相比显示了自己的诸多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得到迅速发展。[1]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30.2%)。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2]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Cyberculture)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划时代成果,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艺术等诸多信息对广大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首先,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化,如教育、科学、文艺等。文化也指某一领域或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3]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涵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网络文化是通过多种活动和载体来实现其塑造功能的,并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从而影响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思维过程,最终改变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

网络文化的特征即网络文化的基础特征和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网络文化的基础特征包括:虚拟性、交互性、自治性、开放性;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包括:权利分散性、心灵的沟通性、文化的共享性、个性化与群体化的共生性。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其内容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形成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履行政治权利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终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4]简而言之,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逐渐接受社会的政治文化规范,并使自己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甚至终身的过程。

关于政治社会化内容,学者们多数认为:政治社会化内容包括学习政治知识、确定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掌握政治技能、充当政治角色四个方面。政治社会化从一般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认识层面上,学习并建构政治理论框架;在心理层面上,养成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形成政治态度;在参与层面上,培养和掌握政治生活的基本技能。[5]

三、当代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现状与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现状

1999年7月高校大扩招以来,大学生成为一个迅速壮大的青年群体。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12年8月,《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6]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多在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社会群体,是具有行使政治权利的正式公民。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5.3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8.6%,[7]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2012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为21小时/周,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较高,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使用率分别达92.3%和85.4%;网络音乐和视频的使用率分别达88.8%和78.9%;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为95.1%和82.7%;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达64.9%、58.6%和58.4%。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特殊群体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群体特质。他们对精神需求的程度往往超过对物质的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方面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一是好奇心强,二是接受新事物快,三是鉴别力相对弱,四是自我约束控制力弱,五是可塑性强。

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便于大学生快捷地获取最先进、最新的学术信息,便于和全球的朋友们交流,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网络文化环境培养了大学生们的全球文化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人机交互网络思维方式,是由多个思维主体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的,大学生们可以在多维的相互沟通中获得思维的启发和创新的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网络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

2.网络文化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积极效应。我们知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交互性、及时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序进行。

3.网络文化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传统社会里,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始终局限在家庭、学校、社区等范围内,交际范围也主要由同学、老师、亲朋好友等构成的“熟人社会”,这对其个性心理特征、行为方式、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的虚拟性恰好成了一个无形的心理解压器,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往往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正如比尔·盖茨在他的书中引用由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创作的一幅漫画:一只在电脑面前的狗对旁边的另一只狗说“在网络中,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际交往的互动性、匿名性、虚拟性特征,使大学生得以进入一种与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自由、放松、共享的境界,个人隐蔽的内心世界可以向他人敞开却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自肺腑的情感可以不受限制地得以宣泄,人的本性可以得到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使现实世界中的约束和内心的压力得到释放。这样就可以保证大学生以健康的身心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4.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政治互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在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政治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并在此过程中将社会政治规范、政治价值观内化形成自己的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积极参政议政,履行政治权力和义务。网络文化的诸多特性使得大学生有机会、有能力通过其与社会发生政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渠道。在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政治互动过程中,大学生扩大了政治知识,深化了政治认知,提高了政治技能、政治觉悟,不断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政治人过渡,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