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踏天磨刀割紫云 刚柔兼蓄起波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踏天磨刀割紫云 刚柔兼蓄起波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论,是媒体表达思想、亮明态度、引导舆论的“旗帜”。在节目创优中,能否充分发挥并放大评论精准锐利、短小精悍的尖兵优势,让作品承载一个重大主题,进而确立其选题牢固的“旗帜”地位,这是对作者驾驭题材功力和水平的试金石。获得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评论《“田”字新解》,无论从选题的确立、素材的取舍、议论的气势,还是从表现的手法、阐述的深度等方面看,都堪称一篇颇具力度和分量的评论佳作。那么,《“田”字新解》究竟“新”在何处?

选题直击现实,宏观大论与微观细说兼备,作品有“踏天磨刀割紫云”之势。中广协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认为,“优秀的时评,就是要发挥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审时度势,切中要害,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某些问题、隐患揭示出来,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舆论合力,促成问题的解决或隐患的排除。”从这个意义上讲,选题的现实性是采制评论的“制高点”。它要求记者不仅要具有慧眼选材的眼光和高度,更要有“站在总理角度想问题”的胆识和气魄。《“田”字新解》之所以能获得大奖,就是因为作品站在国家高度,洞察了现实,切中了现实,透析了现实,从而给观众以警示、启迪和思考。众所周知,保护耕地“红线”,依法合理用地,是管好用好最宝贵稀缺土地资源的关键之举。然而综观2008年,别墅用地失控,“圈地风”转刮“租地风”,新建、扩建开发区现象死灰复燃……在一股股投资热潮中,滥占耕地现象花样翻新,愈演愈烈,18亿亩耕地红线屡被突破。作者大胆触及经济发展持续加快、耕地流失速度惊人这一社会发展中的敏感问题,紧紧抓住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重大现实题材,以高度的政治敏感,从宏观的政治视角,针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影响全局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旗帜鲜明,直陈危害,并在一个恰逢其时的报道背景中播发,体现了记者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新闻敏感。

优秀的评论应当善于把寓于个性之中的共性揭示出来,说出“人人心中似有,个个笔下皆无”的道理,使之发挥应有的前瞻性和指导性。面对44岁的泗水农民吴均平“田”被强行征占、生计失去依靠“抱头痛哭”的新闻由头,作者借势而发,抓住了采写广播评论的时机――“工厂越建越多,耕地越征越少,农民的怨恨越积越深”;面对违法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坚守14亿亩耕地红线形势非常严峻的事实――“山东省第三季度发现违法用地1059宗,2.12万亩,其中耕地8854亩,违法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形势非常严峻”,作者把问题的现象与深层原因层层揭示出来,在夹叙夹议中剖析问题的本质――“既然对土地无止境的攫取无需支付法律成本,禁令势必成为一纸空文,监督肯定严重缺位”;面对如何“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这样一个重大题材,作者访专家问学者共同探讨和议论,寻求对策――“要堵住这张血盆大‘口’,就必须坚持原则,敢用重典!”……这样把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论真实可信、说服力强,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善于就实论虚,深度开掘之中彰显理性思辨,议论有“刚柔兼蓄起波澜”之力。说清事实,判明是非,解释政策,这是一般评论的特征。《“田”字新解》对主题的开掘,体现在作者高扬科学发展观大旗,以对“田”字的逐层解析统领全篇:

1.“田”字格被屡屡突破,“耕地就像是指缝间的沙,在迅速流逝”。

2.失去中心内涵的“田”字变成了一个“口”:地方政府可以无原则地松口,开发商更可以狮子大张口。

3.“田”字不是不可以出头,但向上出头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4.“田”字可以出头,但向下出头必须有个“甲”等的选择。

5.“田”字必须出头,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申”请。

取材匠心独具,评论言必有据。作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犀利的笔触和理性的思考,对滥占耕地、违法用地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点明其动机,剖析其实质,指出其危害,触及其背后严肃的社会问题,并对如何坚持节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开掘,提出了“无论土地如何流转,如何征用,18亿亩耕地的红线都不能动摇”的论点,使作品在政治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在具体论证时,作品既有经济学角度的论证,比如“如果没有清楚界定的产权,人们必将争着攫取稀缺的资源”;又有法学角度的论证,比如“尽管从1998年起,违法批地在我国就被列入刑事犯罪,但十年来从来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因此入狱”。既有历史角度的论证,比如“十年当中,全国丢失的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河南省”;还有现实角度的论证,比如“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也养活不了我们”。视野开阔,材料丰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支持论点。这其中,记者的议论只有寥寥数语,却画龙点睛,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是在理性思维的逻辑框架中,作者运用大量事实和专家分析开展递进式论证,言之灼灼,充满了理性的辩证思维,达到了以事实来警示和以道理来服人的效果,体现了广播评论“刚柔兼蓄”的说理特征。

作品在论证方面很有特色,评论的演绎方式也有所创新。作者大胆使用了童声录音开篇,寥寥数笔,切入正题,使开场产生了极强的磁场效应。与此同时,这篇评论形式上把“田”字拆开分别解释,颇具创意;节奏上,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极有气势。而失地农民、地方官员以及权威专家9段现场录音的接替衔接,使全篇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生动活泼,却又“顺其自然”而“九九归一”,步步紧扣主题,不但产生了听觉高潮,更调整了论证的节奏,强化了说理效果。评论最后以“让我们再把这个‘田’字用心写一遍”收篇,内涵丰富,头尾照应,浑然一体,意味深长,是压轴的神来之笔。

作品语言准确形象,锐敏犀利,直指要害。评论的语言如:“‘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土地流转’的名义,干着违法占地的勾当,集体所有的土地俨然成为自家的后花园”,“甚至有人把田字格本当成演算纸任意涂抹”,“拿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必须塞给他们一个更为牢固的饭碗”。采访的语言如:“死也找不着窝了,有个老鼠窟窿钻进去觉得肃静肃静,你说这都弄的么?老百姓第一是吃,第二是住,你说上哪住去?你起码得叫老百姓活呀!”,“现在我们需要用重典了,再吃点安痛定不行了,得打吊瓶了,别不痛不痒的”。这些议论是何等地生动形象,又是多么地准确到位,让人不能不震撼和警醒。整个作品观点尖锐独到,播音富有特色,听来耳目一新。

(作者单位:如皋市广播电视台)

附:《“田”字新解》

【这是什么字?童声:田,田地的田,田字格的田。】

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字,就写在了田字格里。它横平竖直、四四方方、农民躬耕其上,它奉献着五谷、养育着民众、呈现着四季轮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恰是一部“田”字的演变史。

如今,为了这个“田”字,44岁的泗水农民吴均平抱头痛哭。半年前,他家的2亩果园被县政府强行征用,没有补偿,也没有任何理由。

【呜呜……没有地了,老百姓没地了怎么治?咱有地的时候地里栽点什么东西,一年卖个7000块钱,能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么也没有。】

同样是为了这个“田”字,在山东省的一次通报会上,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副专员刘玉萍的话语中透着严厉。

【山东省第三季度发现违法用地1059宗,2.12万亩,其中耕地8854亩,违法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形势非常严峻。】

田字格里写大字,但是许多地方官员的能力显然已经超越了田字格的约束。田字格被屡屡突破,甚至有人把田字格本当成演算纸任意涂抹――耕地就象是指缝间的沙,在迅速流逝。十年当中,全国丢失的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河南省。而每块耕地丢失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身影。

【之所以用地单位未经批准,仍敢滥占耕地,虽然直观看是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用地单位签订协议,但谁能保证背后没有上级政府的纵容、支持或者默许。】

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土地的确是制造政绩的最好工具。招商引资,需要土地;城市扩张,需要土地;道路拓宽,也需要土地;至于盖新的办公大楼、领导别墅,更是离不开土地。更有甚者 “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土地流转”的名义,干着违法占地的勾当,集体所有的土地俨然成为自家的后花园。

目前,山东省的水泥覆盖国土面积全国第一,这样的“第一”让副省长才利民唏嘘不已。

【违法违规用地说到底,还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政绩观,搞那些形象工程,急功近利。我们的浪费土地现象随处可见,比如马路的宽度,不考虑到车流人流,觉得宽了比较气派。】

尽管从1998年起,违法批地在我国就被列入刑事犯罪,但十年来从来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因此入狱。既然对土地无止境的攫取无需支付法律成本,禁令势必成为一纸空文,监督肯定严重缺位。

【有些工厂都建好几个月了,巡查干什么去了?这个东西又不是高科技,都在地上的建筑,都是水泥钢筋混凝土,你怎么能看不见呢?巡查也是到那就喝酒,早就喝迷糊了,喝完了就走了。主陪三杯,副陪两杯,然后再依着转,喝完了拉倒走了。就这么巡查行吗?】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规律,叫“巴泽尔困境”,说的是,如果没有清楚界定的产权,人们必将争着攫取稀缺的资源。于是,某些地方在“土地依赖症”的作用下,工厂越建越多,耕地越征越少,农民的怨恨越积越深。

(农民)【死也找不着窝了,有个老鼠窟窿钻进去觉得肃静肃静,你说这都弄的么?老百姓第一是吃,第二是住,你说上哪住去?你起码得叫老百姓活呀!】

如果失去中心内涵,“田”字就变成了一个“口”:地方政府可以无原则地松口,开发商更可以狮子大张口,肆意侵吞土地和农民的利益,进而转化成让自己膘肥体壮的营养。

要堵住这张血盆大“口”,就必须坚持原则,敢用重典!

(才利民)【要重拳执法,刹风治乱。现在我们需要用重典了,再吃点安痛定不行了,得打吊瓶了,别不痛不痒的。一个地方的党委政府要对你那个地方的土地负全责,你在这儿主政,出问题就要找你,行政问责也包括县委书记。】

“田”字不是不可以出头,但向上出头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地方领导的手再大,大不过党纪国法,大不过社会的公开监督,大不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田”字可以出头,但向下出头必须有个“甲”等的选择。农民之所以被称作农民是因为手里有了土地,拿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必须塞给他们一个更为牢固的饭碗。济南市为失地农民办养老保险的做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田”字必须出头,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申”请。经济发展需要土地的支持,小康社会也的确不能建在半空中,但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必须有节有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表示,无论土地如何流转,如何征用,18亿亩耕地的红线都不能动摇。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也养活不了我们。

【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人真正关心农地的保护。如果从上到下都有卖地的积极性,再过若干年的话,你后悔都来不及。城市退不回农村去,农地就没有了。】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个“田”字用心写一遍:中间是一个“十”字,一横代表着农田的用途不允许改变,一竖强调着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允许改变,十字交叉的中心点,则象征着农民的利益不得损害。“十”字的周围有四条边,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科学、民主、公平、公正”。这就是制度,这就是红线,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第一编辑:李昌文播出栏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