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湟源排灯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湟源排灯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排灯作为湟源县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的技艺、制作流程、艺术特点是当地河湟流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也直接关乎湟源县当地族群的文化认同。因此,保护湟源排灯文化遗产,关注排灯遗产传承,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是具有显著意义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排灯历史文化,掌握排灯制作流程与技艺,改善传承人生活现状,并将其置于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湟源排灯的“活态性”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湟源排灯;遗产传承;保护研究

排灯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

一、政策保护与地方落实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非遗文化逐渐偏离社会主流,客观容易导致政府单位重视程度低等情况发生。其次,遗产传承与保护政策缺乏长远规划,问责监督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度不透明,也迫使地方政府急需将遗产保护纳入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最后,由于基层文化单位设施薄弱、资金不充足、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或尚无能力承担重大规划的实施,致使地方文化单位无法彻底履行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义务。

二、传承人与受传者面临的问题

“我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共认定40名,这些传承人,80岁以上的2名,70岁到79岁有10名,60岁到69岁有11名,60岁以下17名。传承人中耄耋之年者占30%,现已去世2人。这些传承人中,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87岁。”[1]目前,我省传承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年龄问题。与此同时,我省传承人收入普遍不高,生活补助较低,有的甚至连生活尚无能力解决,致使传承工作面临困难。除此之外,湟源排灯通常以“师带徒”、“口传心授”方式进行培养,由于其技术难度高,工艺流程复杂,也致使大多受传者半途而废。

三、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创新的问题

目前湟源排灯虽已实现在创新中发展,但如将技术盲目应用,不加以限制规范,则可能出现传统技艺的消亡。这不仅不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有违国家保护的初衷。同样,新技术虽能带来丰厚的市场效益,但也有可能致使排灯制作陷入程式化、低俗化困境,因此处理好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非遗认知与市场发展前景的问题

湟源县通过多年来举办展览活动,将排灯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排灯毕竟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脱离社会主流,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它的认知程度。目前的排灯工艺品几乎以个人或作坊加工的模式进行制造,这也成为限制排灯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排灯还涉及销量低、销路少、功能小等诸多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排灯的市场发展前景。

五、实践与学术研究不一致的问题

经过传承人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多年努力,湟源排灯在造型及样式方面出现了创新和发展。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工艺是否被详细记录,或传承人在研制过程中,这些富有新意的想法从何而来,与其他哪些领域的人们进行了合作?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都启示都应被遗产保护者记录并加以研究,为排灯在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样,由于我国对于非遗理论研究的起步较晚,客观致使排灯保护过程中,较易忽视对期所处地理环境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从而导致实践与学术不一致现象的发生。

排灯传承与保护中的解决措施

一、政策保护与地方落实问题的解决

排灯保护过程中,应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的进行保护。首先,地方文化单位应根据排灯目前生存状态和传承特征,制定阶段性保护计划,同时应为排灯保护建立效果反馈机制,以便及时掌握保护近况。其次,制定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排灯文化遗产,树立人们遗产保护意识。建立地方文化部门对话机制,实现官方间定期交流。及时开展对排灯濒危技艺的抢救,加强对排灯样式的收集整理。开展对文化保护人士的定期培训,保障规划的长远实施。最后,地方单位应平衡排灯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寻求非遗传承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使这项文化遗产更贴近群众生活。同时也应积极向省外学习,掌握先进的遗产保护措施与方法,为实现排灯的顺利传承提供保证。

二、传承人与受传者面临问题的解决

首先,“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最根本是要提高传承人的责任心与保护意识。”[2]传承人对排灯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方式,为其提供传习场所,也为招收学员提供平台。同样,传承人也可到我省各大高校开展教学,使广大学生投入到排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其次,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企业和社会资助等方式,成立排灯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提高艺人生活水平,为其提供良好创作环境。对受传者也应给予基本生活补助或按月发放工资,营造良好学习条件。再次,完善排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对传承人技术成果的保护。最后,建立排灯传承人的确立机制与退出机制、后继传承人的遴选和认证机制。建立排灯遗产专家协会,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对排灯进行管理。

三、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

“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将民间传统文化忠实的记录下来、保存下来,或者为其提供一个生存空间。而创新是指通过开发和利用的模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和包装,产生新的存在形态,并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3]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求我们建立完备的技艺档案库,对传统技艺进行详细记录整理。其次,以分类的形式对排灯实现保护与发展并存。一方面坚持传统技艺和工艺流程,制作传统排灯;另一方面又不断迎合市场需求,生产新型排灯;不仅可将传统技艺、造型、体裁加以保留,同时也符合广大消费者对排灯工艺品的需求。

四、非遗认知与市场发展前景问题的解决

首先,通过媒体强化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形成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倡议群众参与拯救活动,通过找寻旧时影像资料或实物,完善排灯资料库,增强社会认知度。通过对青少年开展遗产普及教育,使学生认识保护排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传统节日里,可将排灯进行展出,并发行带有排灯图案的纪念章、邮票、银行卡等,或在公交车内悬挂小型排灯装饰品,引导省内群众了解排灯,以达到宣传目的。其次,关于排灯市场前景,地方企事业单位应以长远眼光树立“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理念,分步合理地开发排灯资源,杜绝以牺牲排灯文化资源的方式换取短期经济效益。同时,要积极拓展排灯功能,提升排灯工艺品档次,拓展排灯产业链,将排灯文化元素创造性的融入木雕、家具制作等相关文化产品中。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当地民间作坊、文化产业公司参与制作,实现规模化生产。

五、实践与学术研究不一致问题的解决

首先,开展对排灯艺人、工艺、制作流程等信息的详细备案,将记录内容以电子光盘等形式进行保存。文化工作者应及时掌握湟源排灯的新动态。其次,选取省内著名文化工作者和艺人,组成排灯遗产专家协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最后,大力培养年轻人才,开展遗产课程培训,强化地方人才建设。并通过加强省内外交流合作,为排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排灯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排灯文化遗产的产、学、研、用相结合。

结束语:

排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关乎湟源县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随着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围绕排灯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几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排灯文化遗产是具有个性的。湟源排灯作为一项多元民族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促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掌握其个性,从而使保护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其次,排灯内容的丰富性与保护措施相对单一性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我国近几年逐渐加大对非遗产的挖掘与保护,但目前的保护仍是以探索的方式进行开展,无法将与保护相关的问题得到系统性解决。最后,有关于排灯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需坚持“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以保护为主”[4]的原则进行开展。只有通过互相借鉴、积极沟通、综合比较等方式,才能为湟源排灯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辛秉文.青海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J].青海文化,2012(2):43~46.

[2]张海英.浅谈平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青海文化,2012(3):70~72.

[3]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研究,2007(2):105~111.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