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记忆的一抹光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忆的一抹光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确定要留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选择心仪的学校,悉尼大学便是我的梦想地之一。悉尼大学建于1850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声誉最好的大学。学校的主校区位于悉尼市中心,校内古老与现代的建筑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学校师资力量也很雄厚,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数均为全澳大学之最,其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专业设置十分广泛,也是全澳大学之最。作为澳大利亚名校、TIMES全球排名前40位的大学之一,悉尼大学的毕业生在全球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4年初,我如愿拿到了悉尼大学传媒系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了我为期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身处悉尼的那一年,我体味了异域的美丽与风情,遭遇了学习中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也有幸遇到了一些可敬的老师,这些经历如今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如昨。本文便采撷留学中的两三事,与读者朋友一起分享。

我的课程我做主

刚开始在悉尼大学的学习生活,我就遭遇了留学生涯的第一个难题:选课。

悉尼大学被誉为“南半球的牛津大学”,拥有全澳大学中最广的课程覆盖面,18个学科分属三个学院,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拥有诸多可供选择的课程:从会计学到土著学研究,从计算机科学到刑法,从运动训练科学到环境工程,从海洋研究到音乐,从通讯到泰语……各种课程,各具特色。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和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所要学的课程。作为传媒系媒体实践专业(Media Practice)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为了完成学位,我需要修满48个学分,选八门课,其中包括四门必修课(Core Course)和四门选修课(Elective Course)。必修课是传媒系为媒体实践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包括新闻写作(News Writing)、媒体关系处理(Dealing with the Media)、媒体实践中的法律和伦理问题(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in Media Practice)和国际媒体实践(International Media Practice)。选修课可选的范围有十几门之多,涉及传媒、文化、国际关系、语言学、法律等几大专业。如此多的选择不禁让初来乍到的我有点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与美国导师协助选课的导师制度不同,悉尼大学没有老师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只能自力更生。我在慌乱之中为自己制定了一条基本的选课原则,那就是入选课程既要符合个人兴趣,又要有职业导向作用。幸好悉尼大学给了两周的选课适应调整期,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增加或删减课程。于是,在这宝贵的两周里,我同大多数的新生一样,神情严肃地穿梭于学校各个校区的教学楼,尽可能地试听了各门可选的课程。有一些课,我只听了一次就果断地将其从备选名单中除名了;也有一些课,我虽然喜欢,但是综合考虑了兴趣爱好和职业导向作用,最终也忍痛割爱了。在这两周的摸索中,我还得到了另一条标准,那就是多听取老生对课程的评价,尤其是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因为有的教授对考试要求极为严格,一学期下来会有多名学生被其“斩于马下”,对于这类教授的课程要慎重选择,毕竟分数对中国留学生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及格意味着来年要重修学分,不仅留学时间延长了,多出的学费和生活花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经过两周的试听、对比、分析与思考,我最终敲定了四门选修课,攻克了我留学中遭遇的第一个难题。

没有教材,没有班级

两周的选课时间结束了,往日喧嚣的校园一下安静下来,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在终于正式开始我的异域学习生涯时,我发现这里和国内的学习方式迥然不同:教授的授课节奏快;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学生还没有固定的班级。

到澳大利亚之前,我原以为语言会是最大的障碍。但我去了才发现,语言关其实很容易攻克,至少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障碍在于如何去适应教授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形式。悉尼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节奏与国内的很不一样。这里每一节课的信息量都很大,内容基本上是老师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最新研究心得,而不是对“教科书”的照本宣科。最要命的是,我所选的八门课程,没有一门有所谓的“教材”!上课时,老师一般会发一些当堂课的讲义给学生,然后就开始侃侃而谈。运气好的时候,有的老师会在快下课时提前发下一节课的预习材料给学生。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要做好准备上一堂没有预习、没有教材的课。对于这样的授课形式,我的体会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狂轰滥炸。一堂课下来,大脑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多,而这些信息多半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理论、专业术语和人名。如此多的新信息就这样灌输到我的大脑里,让我在备受摧残的同时,也无比怀念以前在国内念书时那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细致的授课方式。课下问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和我一样,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为了适应教授的授课方式,每天的课余饭后,我开始泡在悉尼大学的图书馆里“啃”书。我查阅各种资料,弄懂老师课上提的每一个专业术语,把老师的授课内容重新学习一遍,直到全部理解为止。如此一来,我逐渐跟上了老师的授课节奏,也慢慢适应了这种授课方式,并开始体会到这种授课方式的可取之处。悉尼大学的老师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平日里都窝在办公室里研究学问,常有论著见于学术刊物,而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公之于众。所以,作为这些老师的学生之一,我能在课堂上接触到一些前沿的理论,分享他们的智慧结晶,无疑是一件幸事。而且,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授课方式不仅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更磨练了我的意志。

悉尼大学的课堂多以lecture和seminar的形式进行,前者主要以老师讲述为主,后者则是师生互动较多。悉尼大学的课堂非常看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所提的问题一般没有简单的答案,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互动方式我起初有些不适应,但克服了最初的羞涩和恐惧后,我开始积极地融入到课堂讨论中。在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讨论中,那些疑难问题其实到最后并没有讨论出确切的答案,依然充满万般悬念,但这反而留给学生极大的思考和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