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述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研究目的是提高高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互动,因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往往出现烦闷、枯燥现象。本文采用运用二分之一理论、3至5秒思考、设问“开放问答”、及时“反馈信息”等方法,得出在实际教学中可行。结论是要结合课堂实际,采取可行方法最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新课改教学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就必须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作用。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就是激发”。激发需要互动,这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学生能否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一直被认为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二分之一理论
我所说的“二分之一理论”,实际就是平均分配,是指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时的平均要求。比如,在课堂上,往往出现班级中少数成绩好的学生经常被教师提问,而成绩不好的学生获得这样的机会很少。结果,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学习的只是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变成了被动的学习者、课堂的观光者。再比如,教师提问的指向性有问题,没有指定学生回答,而这时大胆而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告奋勇地回答,或者情不自禁地喊出答案,大多数学生变成课堂的观光者,成绩逐渐下降,学习热情也没有了。
问题的存在,是因为主要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教师没有树立集体观念,提问的时候应当平均对待每个学生,实行好坏平均分配,杜绝好学生“统治”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座位平衡,男女平衡,好坏平衡,成绩平衡,这样大家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家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这样没有点到名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来,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提高整体成绩。
二、3至5秒思考
3至5秒思考,是指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期间的间隔最好在3到5秒之间,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老师思考,对双方都有利。而现在一般的历史课堂都是教师提问马上学生作答,这个时间太短了(有时甚至不到1 秒 ),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老师就叫回答问题了。而最终的结果大多数答案都不理想,往往是辞不达意,准确的几率很少,老师即使再补充,学生听进大脑里的也很少,而最终结果却降低了学习动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给出更完备、更正确的答案,从而降低差错率。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大概3 至5 秒就够了。比如“隋唐时三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即属于此类,可以给学生留点时间思考。不过到底留多长,教师要自己掌握和控制,也好使学生准确回答出来。再比如“参加太平天国的农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这类问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对比、研究和讨论,最终才能回答上个差不多的答案,最终还要靠老师纠正告诉大家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问题需要几分钟的思考和研究讨论才能回答上来,再看一例,“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或者这样提问,“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就有难度了,首先要留有时间叫学生思考,学生要明白,中国近代史从哪个历史事件开始算。学生更要明白,什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的性质是什么。而这几个要想弄明白的问题,必须要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的原尾和性质。教师要在留够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及态度,让学生充分思考最终回答问题。总之,3 至5 秒不是绝对的,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一般的问题留这个时间思考是够用的。只要教师长期积累经验,真正坚持历史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才能达到课堂的提问回答准确率。
三、设问“开放问答”
所谓“开放回答”,其实就是开放式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叫学生回答问题,有利于思维精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它的最大好处是,老师可接受的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都可以回答,答案五花八门,但最终老师还要纠正,告诉大家准确的答案。这种开放式回答问题的设问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氛围轻松愉快。
举例说明,如“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洋务运动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再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学习延伸》 设计了“你怎么看秦修长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学思之窗》设计有:“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大家都来发言。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自圆其说。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学生乐参与,有话可说、说得出彩的开放式问题。学生可以争先恐后发言,可以达到情真意切,或激愤或羞愧或谴责或伤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课堂互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教学目标。
四、及时“反馈信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必须要回答问题,针对回答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针对性地做出反馈,否则一问答就失去意义。教师对学生答案的反馈概括几种,如“好”、“很好”、“回答正确”、“你回答得太好了”、“同学们说他回答得好不好”、“不对”、“回答错误”等等。
反馈信息主要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反馈。比如,“学生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角度论证了‘天京变乱的发生是必然的’,教师用‘你回答得很好’与用‘你的回答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很有说服力’来评价学生,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指出了回答具体好在什么地方,更让学生相信老师的表扬是真诚而令人信服的,并且知道自己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内部动机”。再比如,“学生在回答‘天京变乱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一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问:‘太平天国领导核心成员属于什么阶级呢? 定都天京后他们有变化吗? ’学生就能在教师的转换问题与巧妙引导下,避免在公众面前遭受挫败的尴尬和狼狈。”这里要说明一点,无论学生回答的答案有多少错误,教师都不要直指学生回答错误,而应该提供反馈性评价意见,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看待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其思维质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增强了信心。
从多年历史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就越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增强,会越来越多地关注来自学生和老师的评价,在课堂中关注表现目标多于学习目标”。我认为,课堂互动,就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答案的反馈,在方法上加强研究,尽量能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要批评和赞扬也实行“二分之一”理论,让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这个氛围中,让学生都重视自我价值。学生感到自己的回答有一部分是对的,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和探讨。批评、讽刺或者嘲笑,都会使安全感消失,破坏学习动机,降低学习效果,应该把这些不积极的思想抛弃掉。所以,历史教师只有在科学教学观上下点工夫,研究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课堂问答体系才能整体上提高课程的含金量,从而保证一个特定学科教学质量的直线上升。
收稿日期:201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