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杨少斌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1世纪初,大抵是艺术家最清闲的阶段――生活渐渐安顿,步入小康,不太像以前那般为钱发愁,展览并不是很多,画没那么畅销,也就没那么多的外交和压力――艺术家除了画画之外,多余的时间都泡在三里屯的酒吧,喝酒谈艺术,日子非常之悠然。
那时,我刚刚到北京,混迹于当代艺术圈。尤其是当时服务的公司紧挨着三里屯,所以,通常是下班之后溜达溜达就可以跟艺术家们在一起吃喝。也是那个时候,我认识了杨少斌。
一般情况下,跟少斌在一起免不了喝酒,也似乎这是大家默认的一种放松方式。并且,常常放纵了,喝多了。
在没喝酒前,杨少斌通常是质朴的、沉默的,甚至是憨然的。随着酒精度的提高,他开始激动,有时偏执或者毫无道理的不安,酒精之后的他,酷爱谈学术,常常有豪言壮语气壮山河,对少斌的了解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开始。
只是,在本期《艺术财经》决定做杨少斌的个案以后,编前会上我才发现,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都不了解他,记忆中无数跟杨少斌相关的碎片,包括作品的、图像的和生活的,但是始终不能连结,以至于整个专题的结构是那样无序。所以,我们编辑部当晚就拽住了杨少斌:在他微醺之时开始,问。
那晚的拷问题非常之尖锐,有些甚至刻薄。从人生谈到艺术,杨少斌又体现了我不认识的一面,坦率得几乎可爱。从少年时期作为矿工子弟的不安到圆明园时期的混乱再到今天的得意生活,他毫无保留呈现给我们。杨少斌和大部分艺术家一样,并不擅长于归纳总结和逻辑思考,有时候,他言语中诚恳暴露的却是他思想上的矛与盾,尽管他也知道,面向媒体,这绝对是个致命的伤口,无异于把自己的把柄裸留给了最会说道的记者。但是他没有丝毫犹豫地,如同他的作品一般,残忍暴力地交给了我们。
杨少斌是聪明的,他身上浓浓的不安全感被他巧妙地转化成暴力的方式体现在作品中。某些时候,他以挑战观者的视觉神经来安慰自我的意识。
杨少斌还是时髦的,自从娇妻美儿在怀,他的装扮越发酷帅,颜色也越发鲜亮。一眼望去,你会发现,呀,那么醒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