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迈向多样综合的课程资源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迈向多样综合的课程资源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课程资源决定着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进度和效度,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关注的重点。由于客观世界本身的丰富性,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现实诉求,需要以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建设的支撑。然而,尚有不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相对欠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以及网络条件下的云资源尚未得到应有重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仍需进一步加强。最后,我们认为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只是为理想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能性,若想将这种可能性化为现实效果,还要依据目标导向、主题统整和优势互补原则,对其进行选择和整合,在多样的基础上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建设。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建设;多样综合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1-0048-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所谓课程资源,即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资源决定着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进度和效度,在课程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焦点。然而,囿于长期高度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国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相对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窄化和分散化问题仍普遍存在,极大限制了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因此,进一步挖掘潜在而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系统整合,以多样综合的思路统筹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说是当前我国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课程建设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课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片面强调名词意义上的、静态的‘学科内容’转变为对动词形式上的、动态的‘学生经验或经历’的积极关注。”与之相应,人们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那种一套教材包打天下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当前的课程建设需要以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在政策层面上肯定了实现课程资源多样化的重要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呢?首先,客观世界的丰富内涵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表征。学生所处的客观世界,以及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都是丰富多样的。然而,主流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十分有限,并不能全面展现学生生活世界的面貌,其所采取的信息呈现方式也相对单一,难以调动认知以外的其他主体活动。这就需要我们诉诸教材之外的,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其次,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实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由于内容和形式的不同,不同的课程资源所承担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也各有侧重。自然资源能直观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社会资源则可以全面开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只有吸收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学生不同的需求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满足。由于学生的兴趣、需求、经验有所不同,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认识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课程资源也有着不同的偏好。比如,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更喜欢文字和图片等可视的课程资源,而运动型的学生则更乐于接受实物等可操作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多样化正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了条件。总而言之,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可以更为完整地呈现客观世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断拓展和深化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是建设理想课程的重要前提。

二、课程资源的多重样态

提到课程资源,尚有不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会将其与静态的教材文本等同视之,由此窄化了课程资源的应有内涵,忽视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样态。诚然,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介,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并不能代表课程资源的全部。课程资源的外延十分广泛,“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自然界的,也有社会的,既可能是文字形式的,也可能是活动和信息化形式的。”实难穷尽,本文仅选取几种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以此明晰课程资源的多样性特点,进而引导广大教育实践者挖掘海平面之下的宝藏。

(一)对于既定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材虽然一度被看作是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材的开发已趋向完美,实际上教材中还有许多潜在的课程资源等待着我们的挖掘。所谓教材二次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学生情况以及个人经验,对既定教材的内容、结构等方面所进行的调整和改造。教材作为教与学的主要依凭,其优越性自不待言,但也无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局限性,而这正是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所在。首先,教材容量有限,知识内容难以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本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经验进行拓展和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度凝练的教材内容。其次,教材呈现方式单一,表现力相对欠缺。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的变革,但纸本教材仍是当下的主流教学媒介,教学内容多借助文字和图片呈现,很难全面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通过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可以赋予知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与实践中理解知识。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我国基层民主自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自己家庭所在的居委会或村委会展开调查,并提出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建议”进而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教材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教材面向的是大范围的学生群体,然而各学校、各班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统一的教材很难兼顾到微观系统的差异性,“教师作为沟通教材和学生的桥梁,就要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努力把教材转化为学材”,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再次解读教材。教材二次开发要求我们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审视教材,教师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传授知识,而要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背后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超越教学预设的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具体教育情境,学生情感、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会产生许多超出教师预期的情况,在这些转瞬即逝的突发状况中不乏珍贵的生成性资源,如果运用得当,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泰勒也曾表示,“教育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其不可预期性、神秘性和过程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更为注重机械化的知识传递活动,迫切追求最终的确定性答案,引导学生在既定的轨道上有序前行,忽略了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和困惑。浪费了许多不可重复的、极具价值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在预设之外的多种情况中,有两点特别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学生的疑问,二是学生的错误。学生常常会在课上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老师唯恐“节外生枝”,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却未曾想过,利用这些问题,可以引发更为深刻的思维碰撞。比如,在于漪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上,讲到“一千万万颗行星”时,有学生不解“万万”的含义,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而于老师并没有轻视这个看起来有些浅薄的问题,而是借此发问,探究作者选择“万万”而非“亿”的用意,最终总结出了运用“叠词”的种种好处,这就是问号带来的额外收获。此外,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亟待关注的生成性资源,大多数教师更为关注正确答案的产生过程,对于错误则秉持简单否定的态度,殊不知错误中也蕴含着奇思妙想。当老师讲完“负负相乘得正”的原理后,出了一道-3乘以-4的练习题,一位同学说等于9,另一位则得出了12这一正确答案。老师只是让后者陈述了原因,对前者则置之不理。后来,观摩课程的专家询问了第一位小同学的思路,那位出错的同学答道,“如果从数轴上看,将一3向正方向移动4次,每次移动3个单位,那么结果就等于9。”这样的解释是否让你眼前一亮,尽管他的思路有偏差,但是这种善于迁移的思考方式却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利用,一方面可以消除犯错学生心中的疑问,另一方面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深化学生的理解,并营造出鼓励创新的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实际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和困惑都是潜在而珍贵的资源,教师应当善加利用,而不是将其排除在课程视野之外。

(三)信息化条件下的云资源

依据课程载体的物理特性,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四大类,信息化课程资源简而言之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它不仅能够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知识,同时还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然而,目前教师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或者是十分保守。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的云课程资源,更是异军突起。但是受已有观念惯性的影响,仍有不少教师认为传统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如数字音像制品、幻灯片等已经足够,用起来也是驾轻就熟,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甚至冒着学生成绩下降的风险去追求信息化教育的前沿进展,致使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严重浪费。云课程资源早已走进了教学实践领域,视频共享课、网络课程、数字教材、虚拟课堂等都是其常见的资源表征。这些云资源不仅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极大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来源,“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发各类网络精品课程,盈利性组织和非盈利性机构也纷纷推出了不同定位、特色鲜明的学科课程资源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辅助材料。教师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探寻“云端”中暗藏的高质资源。服务于自己的课程设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以综合的思路统筹多样化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种类丰富多样,除了上文提到的三种资源样态外,还存在各类校内外资源,如学校的文化传统,以及类型多样的场馆设施等,如何在有限的教育时空中选择和利用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便成了课程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在多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汲取各类课程资源的有益因素,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最终归宿。关于多样与综合的密切关系,《教学认识论》一书明确指出二者是相互规定和制约的,因为“有多样就无从综合,陷于贫乏;没有综合的多样就会片面,”这一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也同样适用。前文已经提到,由于客观世界本身的丰富性,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现实诉求,我们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但实际上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只是为理想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容纳所有潜在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一些课程资源之间甚至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各类课程资源纳入教学过程,便极有可能造成课程资源建设的分散和混乱。因此,要想将多样化课程资源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效果,就需要对其进行整体的综合和优化。

那么,应当如何对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建设呢,这里简单提出三个基本原则。首先,以目标为导向,统领多样化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导向性作用,”潜在的课程资源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有些教师为了打造多姿多彩的课堂,一股脑地将各式各样的课程资源都纳入其中,却罔顾了课程设计的初意,实属本末倒置。课程建设不仅需要资源的多样性,同样要求资源的适切性,两者共同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缺一不可。无论何种样态的课程资源都要紧密围绕着课程目标,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也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全面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失去了目标,课程资源建设必定会迷失方向,最终流于形式。

其次,以主题为抓手,实现多样化课程资源的有机融合。课程目标为多样化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方向,而要现实地将其综合统一起来,还需以具体的主题为抓手。当前教学内容多以单元统整,每个单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主题,每个主题都包含着各种教学活动。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主题再次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小主题,并以此为中心,从多个角度出发组织课程资源,赋予分散化的课程资源以精神内核,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通过不同的活动,更为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

最后,以优势互补为契机,完成多样化课程资源的整体优化。由于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各类课程资源所承载的功能,以及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多样化课程资源的综合过程就像我们平时的营养配比一般,我们的成长发育需要来自不同食物的各类营养元素,我们的课程建设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突出优势。比如,在同一个主题下,信息化课程资源能够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社会性课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践行的机会,课程资源建设就是要对多样化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和整体协调,进而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所谓综合并不只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创造,多样化课程资源能否产生1+1>2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作为课程建设中的人力资源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