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滴水亦可藏海 细节彰显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滴水亦可藏海 细节彰显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是鸿篇巨作的一个单词,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欣赏细节、关注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精彩的化学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细节的把握与处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关注细节就是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要素是否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科学的教学观是否融合到每一个教学行为中去。课堂教学实际上是由很多的教与学的细节组成的,只有将这些细节优化并且组合好,才能保证化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细节 大胆创新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能说明关注细节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密封的容器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生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关系的时候,发现了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而他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好的细节和习惯是分不开的。细节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动力,细节隐藏着机会,细节凝结着效率。

既然如此,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细节进行更有效的理解和记忆呢?

一、亲自做实验,加深理解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讲道:“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为学生对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印象深刻,故而对“一般情况”认为是多余的。这时候可以做实验:将镁条在空中点燃,然后迅速伸入到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结果没有出现学生预想中镁条熄灭的现象,相反观察到镁条仍剧烈燃烧,集气瓶壁上出现了黑色的固体颗粒和白色的固体,分别是黑色的碳和白色的氧化镁。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理解和加深了这个“一般情况”。

二、对比实验,增强直观

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蓬松的棉花。如果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不重点强调的话,很多学生并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时候,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时,不加这团棉花,直接做加热高锰酸钾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加热的过程中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会进入导管中,甚至水槽中,将水槽中的水染成红色,现象特别明显。这时候,教师再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处理?很快学生就可以提出用什么东西堵一下,但是还不能影响氧气排出,于是可以想到用棉花。然后再在试管口塞上棉花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就可以将试管口这团棉花记忆牢固了。

三、运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简单方便

恰当运用对比实验不仅能使化学概念的学习变得简单易懂,也能使一些单一实验中“隐性”的实验本质在对比中显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

例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是二氧化碳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书本中的演示实验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通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来说明的。尽管教师一再强调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但学生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二氧化碳气体通了进去,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如何让学生“看出” 使其变红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气体,设计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能使问题更简单地得到解决。很多习题和资料中有一组经典的对比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此就不赘述了。

四、运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比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实验效果,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而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等能力,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操作体现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凝聚着不同的探究理念,因而对比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得到,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就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探究机会。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氧气的两种实验室制法,大致了解成功制取气体的要点,此时教师简单表述后再让学生分组并进行如下几组对比实验: (1)大理石和稀盐酸(2)大理石和稀硫酸(3)大理石和浓盐酸(4)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 (5)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在本单元的复习课中,教师还可提供不同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让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各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而提供一些仪器设备,让学生自己设计有特殊功能的装置,如可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的装置等。

五、列举数据,直观易懂

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要装少量的水或铺少量沙子,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物得到的是四氧化三铁。学生如果观察不仔细,就不会发现集气瓶中有水(因为水不是很多);不仔细分析,对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三氧化二铁也没有异议。这时,可以将铁的熔点1535℃、三氧化二铁的分解温度1400℃、四氧化三铁的分解温度1538℃进行列举,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铁燃烧时的温度很高,生成物的温度也很高,所以集气瓶底部有水或沙子是为了防止瓶底炸裂的。又根据铁熔化后燃烧,熔点是1535℃,早高于三氧化二铁的分解温度了,所以生成物不可能是三氧化二铁,而应该是四氧化三铁。这样,通过数据的对比,不需要讲解很多,学生很容易将这个知识点记忆牢固了。

注重细节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人的行为有95%会受到习惯的影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人们忘记了在学校所学习的一切之后,剩下的就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在于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训练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好的习惯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身教

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如讲到“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时,不要图省事就说出原子量、分子量。在课堂上碰到一些意外或突况时,更要仔细分析原因,进而做出合理的解释,不可随意遮掩,更不能一带而过。例如,在课堂上做“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演示实验时,红磷的量要足,点燃以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待冷却到室温后才可以打开弹簧夹。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做该实验会发现水进入的量就不到1/5.如果实验出现了偏差,教师一定要仔细分析原因,看哪一个步骤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待查找出原因后要给学生进行解释,并重新再做实验。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导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探索新事物都感兴趣。那么,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个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挖掘细节,就一定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到“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时,教师会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但是,如果二氧化碳通入的时间过长,则浑浊现象就会消失。这时学生就会觉得特别的神奇,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此时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对该现象的好奇心,详细讲解这个过程中先后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实验现象。通过对该实验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一定能够记住检验二氧化碳的时候,要注意通入时间的长短这个小的细节。

(三)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唯一的窗户,只有经过这个窗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上课前,每个学生都应该做简短的预习,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才能更集中,更全神贯注,更能抓住教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精神。例如,在讲到“催化剂的概念”时,定义里有“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这句话。如果提前预习的话,就会想到物质应该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这里只说“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自然就会产生疑问:物理性质变了吗?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也一定就会带着问题听得更认真。同样,讲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内容里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我在课堂上出了一个小练习:将12克碳与32克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学生很快算出为44克。然后我又说,将12克碳与40克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说52克。能够关注定律中的关键字“参加”的学生,就会知道40克氧气中只有32克会参加反应,另外的8克氧气不会参加反应,所以会剩下。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仍然是44克。

综上所述,每一个小的细节的养成都孕育着成功。一心盼着成功,追求成功,成功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于细节处见真情,成功就会常常不期而至。于细节中见平凡,于瞬间中见永恒,于小草中见春天。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注重细节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阶梯。

参考文献:

[1]顾馨逸.别让细节和习惯毁了孩子[M].

[2]郭漫.酸碱盐的化学故事[M].

[3]义务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