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疆最后一个满族村落见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疆最后一个满族村落见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满族是新疆的13个世居民族之一,有着光荣和漫长的历史,在18世纪中叶以后,清朝派驻新疆的官兵及其眷属陆续来到新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使满族分布于全疆各地。由于满族的不断迁徙,在新疆渐渐地形成了一些满族人相对集中的居住地区,如巴里坤的满城,乌鲁木齐的老满城(今农业大学一带),乌鲁木齐的皇城(今团结路),伊犁的惠远城,以及在南疆的疏勒,东疆的吐鲁番,北疆的塔城、玛纳斯、精河等地。早在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曾在新疆的吐鲁番一带驻扎过满族军队。但在辛亥革命后,大部分“满营”兵丁散于民间,四处迁徙,满族人相对集中居住区,渐渐消失。还有一部分满族人,是解放后支援新疆建设调来的,然而,他们也是居住在新疆各民族之间,没有形成居民区。今天,新疆各地约3万满族人,大多是他们的后裔。

如今,在伊犁伊宁市的潘津乡仍保留着一个叫“苏拉工”的满族村,这是新疆最后一个满族相对比较集中的村落。苏拉工村距伊宁市约20公里,柏油马路直通到村里。

从2005年到2011年,我曾多次访问了这个村庄,第一次,是新疆社会科学院满族研究员萨克达·东晟(2011年因病去世)和我一起去的,他的家乡就在苏拉工村,这里有他童年美好的记忆,也有许多他的乡亲,我就从第一次走访苏拉工说起,说说它的特色。

满族人礼大

“苏拉”是满语,意为“没有当兵的闲散人员”。“工”是屯垦单位。据记载,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766年~1722年),满族官兵被允许带家眷在伊犁惠远和东大村(即惠宁城在今巴彦岱)驻防,这些人就是现在伊犁满族人的前辈。伊犁将军长庚在伊犁大力推行屯垦,解决军需、民食。按照清政府对八旗官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两事,未尝偏废”的要求,将一部分老年体弱的兵丁派往苏拉工和苏拉一起屯垦,这就是今天伊宁县潘津乡苏拉工村的由来。240多来过去了,当年的“苏拉”的后裔仍坚守着这块土地,同当地的各族人民一道团结一致,开荒造田,艰苦奋斗建设家乡,在这里繁衍生息。

走进苏拉工村,无论从服饰、居住和语言上以及礼节上,看到满族的遗留下来的一些文化,已不是很多了。我们走门串户,访问了许多满族人家庭,我们见面时,已不见传统的满族人行“打千”礼,即屈右膝半跪,右手沿膝下垂,女子是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他们说那是旧的礼节。现在都行握手礼,见面后都热情握手并问候:“你好!”萨克达·东晟见了乡亲,却不一样了,他们见面,行抱见礼。抱见礼,满族古老的男性礼俗,也称抱腰接面相见大礼,是请安礼节之一。是满族中最亲密的大礼,常用于至亲的人久别重逢、重要宾客前来或重要的外交场合,以表示亲昵。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并互相贴面。小辈见长辈叩头抱脚,长辈抱小辈的背,平辈彼此抱肩。也有小辈抱长辈膝,也可在马上行抱见礼。看来,满族的的大礼形式还挺复杂的。

2011年11月,我参加苏拉工举行的庆祝颁金节活动时,满族同胞见了我也行抱见礼,显得格外亲切,让我颇有感触。我想这主要是我去多了,和他们成了好朋友的缘故。满族是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俗话所说“满族人礼大”,200多年来,这里的满族人虽然和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也融入其他民族的习俗,但对于自己民族的热情好客的重要礼节,却一直保持着,这在全国其他满族人聚集区都不是能看到的景象啊。

苏拉工的满族人家小院

昔日主要是满族人的村落,达千余人,如今的苏拉工村已成为多民族的村落,全村有4200多人,满族有80余户,225人,其余大部分是维吾尔族,还有少量的哈萨克族、回族和汉族。据当地一些满族老人回忆说,前辈们讲,“苏拉工”村原是一片荒凉的地方,人烟稀少,“苏拉”们在这里开荒造田时,主要是满族人,后来从南疆陆续来了“塔兰奇”(维吾尔语,开荒种地者的意思),他们同维吾尔族农民一起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后来渐渐地又来了其他民族,使这个村落民族和人口和民族成分渐渐增多。

由于他们四周居住的都是维吾尔族,许多维吾尔族的文化元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多种文化元素。我们看了许多满族人新盖的民居,其房屋建筑形式融合很多维吾尔族的文化元素,家家都有一个小院,小院的南侧有一字排开的房屋,一般有5、6间土木结构的平房,不少人家已盖起了砖混结构房屋,外面还贴了瓷砖。屋前搭有较大的葡萄架,葡萄不仅自给有余,还可以酿酒或出售。夏天多在葡萄架下乘凉或是待客。住房的右侧是牛羊牲畜的棚圈或是鸡舍,葡萄架的前方有半亩左右的菜地,种有果树、花卉和蔬菜。甚至连外墙刷的颜色也是维吾尔族喜欢的灰蓝色。不过,室内的布局仍是满族人习惯,西房为主卧,其他房则为儿女的房间,屋内有立柜、五斗橱、床、桌子、椅子等家具。从外面看人们还以为是维吾尔族的民居,不过,在村里有一座满族风格的建筑,有300多平方米,在的建筑正门上。用汉满两种文字雕刻有苏拉工村满族文化中心的字样,那是1996年由县里资助和满族同胞捐款修建的。

颁金节与满族特色食品

每年的农历10月13日,全村的满族同胞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在“满族文化中心”庆祝满族传统节日——“颁金节”。2011年的颁金节,我又来到了苏拉工村,这天,全村热闹起来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满族文化中心”,除了满族同胞表演了传统的民间歌舞外,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汉族等民族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人们载歌载舞庆祝满族的颁金节。在这个村里个民族之间相亲相爱,如同一家人。

满族人除了在庆祝节日时表演歌舞节目外,还有个内容就是做满族的传统的食品,庆贺节日。我们来到满族同胞张国兴家,听说他的妻子何桂芬要做满族的传统食品三样包子,真令人高兴,平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做满族食品,只有过年过节他们才会露一手。这次,恰是颁金节,所以才会起满族食品,机会难得呀!

我们坐在客厅,主人很快给我们端上了茶,接着,又端上了酥皮点心和萨琪玛,今年已近50岁的何桂芬告诉我,这些点心是前几天就做好的,都是满族的传统食品。我问她:“那些满族的食品还会做吗?”她笑了笑说:“会做,没有忘记。我们这里的许多满族人都会做,我们的妈妈、奶奶教给我们的。”接着,她又说:“满族人不会做满族的食品,怎么算满族人?现在,我23岁的女儿婷婷,也都会做满族食品,我们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往下传下去,这种传统不能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