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的父母老年保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依靠与期望的传统观念。全社会在提倡尊老、爱老、养老的同时,还要开展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从观念上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
中西方父母
观念上的差别
在家庭关系的范畴中,“独立”的概念,中国和西方在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国家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只到法律规定的年龄,然后让其完全独立,除了血缘和法律上的关系之外,双方都不再以对方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的是:年满18岁以后就自立、自强,父母再有钱也不向父母伸手。甚至上大学没钱,宁可自己贷款,毕业后归还,也绝不向长辈开口要钱。
在孩子开始开创自己的未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家庭的过程中,父母则继续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等老了退休以后,维持父母子女关系的仍然是血缘和法律上的意义,父母并不依赖子女养老,子女也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实际上,一般父母到老年时,他们一生打拼下来的财富足以让他们度过余生,更何况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更令他们免除了后顾之忧。
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甚至溺爱,一代比一代强。这种长期、深入的依赖关系往往成了束缚双方的绳结。不管对上一辈人还是对下一辈人,损失最大的就是浪费了双方最为宝贵的时间。每一代人都应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而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模式是:上一辈人为下一辈人操劳一生而淡忘了自己,下一辈人为上一辈人的赡养问题也操碎了心,抑或也耽误了自己。
经常听到为人父母如此叹息:“有了孩子,父母就等于被判了无期徒刑。”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哪怕孩子已经成年、工作、谈恋爱甚至结婚成家后,父母依然对子女过度关爱。有的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付出自己的终生积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搭上自己的健康也无怨无悔。
最极端的例子,当属疯狂追星族的“杨丽娟”事件。
甘肃省兰州市的杨丽娟,从16岁开始痴迷一位香港艺人,在父母迁就下辍学从疯狂追星发展到丧失理智的地步。13年来杨丽娟不上学、不工作、不交朋友。为满足女儿离谱的心愿,作为高级教师的父亲办了提前退休,不惜卖房卖肾筹资供女儿多次赴港赴京追星。
2007年3月,已年近30岁的杨丽娟在父母的陪同下靠借来的1.1万元再次去港,杨丽娟终于同偶像近距离接触,还被安排上台跟明星谈话及拍照。而其父亲却因明星没有单独见她女儿跳海自尽。
一个追星闹剧竟发展到毁灭一个家庭的可悲地步,这不仅让西方人无法理解,大多数国人也同样觉得不可理喻。表面看是孩子痴迷追星所导致的,但悲剧的根源还在父母身上。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和鼓励孩子学会自立、独立生活。当女儿异想天开青春冲动时,其父母不从正面引导她,反而变本加厉地怂恿、溺爱她,到后来,甚至倾家荡产,付出生命等代价来“成全”女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了。
虽然“杨丽娟事件”属于个案,但溺爱子女的父母在中国却非常普遍,其后果就是很多人成年后不能也不愿独立生活,所谓“啃老族”现象或许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难以延续的
“养儿防老”之重
在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同时,作为父母也应尽早树立起“自我养老”的观念和意识,为自己设计未来的“养老规划”。因为现实情况已经摆在那里,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期,我国的养老问题将越来越严峻。
独生子女和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对年轻人来说,养老成了难以推卸的压力之一。如今社会上年轻人谈婚论嫁、父母的养老问题都成为了“潜在的包袱”。而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副作用,令父母感受的是:辛辛苦苦一辈子,不仅不能自保,还要连累子女……沈阳一住宅小区曾发生惨剧:一对60岁的老夫妇爬上8层楼,牵手从楼顶坠落身亡。亲属称,两位老人生前身体都不好,选择轻生可能是不想拖累孩子。
29岁的徐超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前不久,徐超的母亲突发脑血栓住院,妻子连忙把两岁半的孩子送进了小托班。夫妻俩不得不在医院、单位、幼儿园和自家之间来回跑。有一天,陪着妈妈吃完饭后,徐超自己跑到了卫生间大哭了一场。工作、家庭、老人、孩子,令年轻人不堪重负。
有些老人不体谅子女的困难,总埋怨子女回家少,成天打电话说自己不舒服,孩子请假带老人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大毛病。孩子给老人请保姆,老人总是找各种理由不愿意接受,也让子女很为难。
赡养老人并不是某一方的事情,年轻人有义务去做,但老年人自己也并不是没有责任。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显然已不再适合当下的社会了。
西方的一些养老观念至少在转型期社会会对我们起到一些借鉴作用:首先,不管子女还是父母,不管哪个阶段,对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对子女的独立意识都需要转变,这不是自私;其次,充分的社会保障作用必不可少,其作用也许远远超出物质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后勤保障,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有社会学和老龄问题研究机构通过对城市在职青年、已婚青年以及中老年居民的实地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做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家庭的生命周期中,父母空巢时期开始的时间比其他家庭更早,持续的时间比其他家庭更长。仅有夫妻两人的生活也成为独生子女父母中老年生活的最基本特征,这不仅意味着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父母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意味着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则在客观上将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保障更多地局限在自我养老(包括配偶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范围内。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要从心理上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国家也应对此提出相应的老年社会保障策略。
尽早建立
“自我养老”的新观念
人口学界曾提出过一种“自我养老”的概念,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既不靠子女和亲属,又没有离退休养老金的社会保障,而主要靠储蓄或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第二种,自力养老为主,外力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政府要加大力度从政策上保障老年父母们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为自我养老提供一定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双独婚姻下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老年父母也要转变观念逐渐在生活料理、精神慰藉方面做到独立自主,真正实现思想上、精神上、行动上的相信自我、依靠自我的养老习惯。从“自我养老”这一思想基础出发,笔者认为广大独生子女父母从现在起就应该树立一些新的观念。
观念一:老年父母和子女分开生活是正常的。两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节奏、行为习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分开居住更有利于各自过“正常”生活,也可减少矛盾和摩擦,不要以子女是否与自己共同居住来评价自己老年生活是否幸福圆满的标准,更不要将此作为子女是否孝顺的主要标准。
观念二:有条件的老年人去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各种机构养老是很正常和合理的。虽然目前居家养老还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养老方式,但也并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最好的方式。抛开隔代隔膜不说,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如此巨大,年轻一代为了生活,为了争得社会一席之地已经疲惫不堪,新生命的诞生可能又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即使他们很想对抚育自己成长的父母感恩尽孝,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那些设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社会养老机构不失为居家养老的一种有力的补充。
观念三:老年人独立养老、自我养老以及老年夫妇的互助养老应该成为首要考虑的和最为平常的养老形式。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通过有效措施尽力保障老年人在经济上的独立,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要意识到子女并不一定是唯一依靠。儿女有时间照顾父母固然最好,就算是没有儿女的照料,老人们依靠自己也完全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可以尽力做到生活上自我照料、精神上依旧开朗乐观、积极参与各种老年社会活动。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并非不孝顺。成年后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圈子,各自都在为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这并不是在鼓励独生子女们忘恩忘本,六亲不认。理解是双方的,老年父母要体谅儿女在社会上打拼的艰辛,作为子女一代更要考虑父母一辈的各种需要,尽力保障他们晚年生活的美满幸福。
总之,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除了现行的各种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外,观念上的转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在保障老年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让老年朋友们逐步转换思想,树立从“依靠子女”到“依靠自己”的自我养老新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重视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切实为老年人着想,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符合老年人个性的、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和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