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减税计划应突破“挤牙膏”式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减税计划应突破“挤牙膏”式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税界权威人士将税收体制改革总趋势定性为减税,这意味着,中国已开始正式启动减税计划。无论是近来实施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还是今年3月份个税起征点提高,都似乎印证了这个观点。

尽管国内实施了的一系列减税措施,但是并未得到民众的喝彩声音以及大家的普遍赞同,原因是,我们实施的减税计划,犹如人们“挤牙膏”――一点一点地挤,达不到公众的心理预期,反而引起了公众的不信任,甚至有些反感。

譬如,与工薪阶层利益休戚与共的个税起征点上调,由1600元提高到了2000元,虽说是减税了,但不得不提及的是,这样的减税力度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起征点提高幅度不太合理。1981年职工平均工资约为每月60元,而起征点为800元,大约为月工资的13.3倍;如果以1981时的比例为标准的话,现在的起征点定为2000元,很明显,不合乎正常逻辑。

另一方面,400元的增幅,更不符合民意的期待。年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对个税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3698名参与者中,有97.0%的人认为目前的个税起征点不合适,与此同时,有同样比例的人期待能将其调高。可以想象,尤其是在老百姓已被居高不下的房价、价格昂贵的医疗服务和沉重的学费“新三座大山”,压在肩上难以忍受,再加上CPI始终在高位运行的背景下,个税起征点仅提高区区400元,简直是杯水车薪,难以舒缓民生压力。

所以,在个税起征点确定下来以后,仍有不少公众、专家学者不断呼吁,个税起征点应与物价或工资形成联动机制,形成一种刚性的规矩,以达到民众的心理预期。

在实施减税政策过程中,“挤牙膏”何止是个税一项税种。比如,还有与企业休戚相关的增值税转型。从1994年我国全面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算起,至今已有十四个年头,但这一本来暂时性的制度安排一实行就是十余载。尽管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其内涵就是减税)。紧接着,2004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了三年的增值税转型试点改革。到现在,才将中部6省成为第二批试点地区。而在目前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130多个国家中,实行消费型的占90%以上,而实行生产型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少数国家。

事实上,大幅度减税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布什任上,美国国会曾批准十年内减税3500亿美元;德国和英国都推出了一揽子个税减税计划。一言以蔽之,减税步入快车道已是大势所趋,人心得向,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大刀阔斧的减税计划,而不是“挤牙膏”渐进模式。

当然,减税是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因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需要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减税的步伐不能迈得过大,那么至少可以考虑与个人所得税减税的幅度,如果连一步也不能做到,那么,起码近期不能再出台加重民众负担新税种,或恣意提高税负,比如资本利得税的开征和印花税税负的再次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