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深层回指的浅析与释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深层回指;认知;关联
摘要:深层回指不同于表层回指,其回指项由语境和语用因素控制,在句法范围内无法解决,需要结合认知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确认深层回指式中回指词的所指。对三种深层回指分别进行了解释,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回指时的偏重,并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关联对于深层回指的释义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回指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在学术界,对于回指的分析已经不能称为新颖或前沿,然而认知理论给这一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Brown和Yule将对话语的理解定位为一个认知过程观点,这对认识回指关系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的角度来划分,回指可分为表层回指与深层回指。表层回指通常被认为是建立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回指词受句法规则的控制,需要在人称、性、数上与先行项保持一致。而深层回指在句法范围内无法解决,由语境和语用因素控制。
表层回指中回指词与先行词对应性强,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相较之下,深层回指中对回指的先行词的确定就存在一定难度。深层回指又分为无明示先行词的回指、零回指词回指和句法歧异回指。本文对这三种深层回指分别进行了解释,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回指时的不同倾向。并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关联在深层回指的释义中所起的作用。
一
深层回指、
1 深层回指的定义
根据Ariel所言,深层回指是由语用因素控制的回指式,只要求取回的实体在语义上是连贯的。由于深层回指中的回指词与先行词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导致其在句法范围内无法解决,因此在实际交际中我们通常需要分析认知语境并借助语用推理才能准确地对回指进行释义。
2深层回指的类型
正如上文所言,深层回指包括无明示先行词的回指、零回指词回指和句法歧异回指三种。这三种回指式仅通过语法分析不能得以解决,需要结合认知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确认回指词的所指。此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诸多差异,英汉语在使用深层回指时的倾向也不同。
(1)无明示先行词的回指
无明示先行词的回指是指回指词所指在话语之外,即回指词在语篇表层中没有显性的指代但又确有其指代。
(1)Mary got some picnlc supplies out 0f the car.The beerwas warm
例(1)中“beer”之前用了定冠词“the”。众所周知,定冠词的基本意义为定指,一般用于再次提到某人或事物时,然而“beer”在前文中并没有出现过,即它没有明示的先行词。由于无法从语法分析角度解决这一回指,受话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认知能力填补隐含信息。前文提到的“picnic supplies”包括“beer”,两者是类与个体的包含关系,这样就推断出了“the beer”的指称对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回指效果。
(2)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词。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这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红楼梦》)
“这”与“那”类指代词是汉语里的高频词,它们的用法相当灵活,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与其它词搭配出现。例(2)中的使用属于后者。“这”与“那”类指代词通常也具有特指的意义,但例文中“这个‘多愁多病身”’和“那‘倾国倾城貌’”并不是语篇中出现过的具体的某个词或某一句法成分,而是宝玉和黛玉根据话语所建立的心理表征中突出的实体。从语境中可以分析得出,“多愁多病身”和“倾国倾城貌”两个词出自宝玉给黛玉看的书,这一实体同时存在于对话双方的认知语境中,因此黛玉可以准确地对其释义,宝玉所用的回指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在英语与汉语中都十分常见,而在汉语中又显得尤为突出。汉语是高语境语言,高语境国家中的人长时间相处并保持密切联系,因此拥有几乎相同的背景知识,认知能力也相似,这些对于理解交际内容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回指所指对高语境国家的人而言比较轻松,因此汉语中的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现象很普遍。
(2)零代词回指
零代词回指式是不使用任何语音形式的回指。零形回指是汉语中十分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之一。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以意合为主的特点导致其注重语义连贯而非形式上的衔接。因此,当人称代词作句子主题时,代词很容易被省略。而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注重语法和形式的连接,所以较少运用零形回指,一般使用代词回指。
(3)A:小明跟我去划船,钓了一个钟头鱼。
XianMin andlwent rowing,and(we)fishedfor aII hour.
B:钓着中了吗?
Did(you)catch(anything)?
例(3)中文版本中出现了3处零形回指。第一处指代前一分句中提到的“小明和我”,表示“我们”;第二处同样指代A所说的“小明和我”,从B的角度来说表示“你们”;第三处指代A说的“鱼”。三处所指对象在话语中具有强烈的连续性,这是使用零形回指的必要条件。例句中前两处属于零代词回指。最后一处属于名词性零形回指。英语中陈述句必须有一个主语,无主语的分句也需用and、but等词连接以防流水句错误的产生,因此在英文译文中,零形回指被相应的代词替代,以符合英语的语言及语法习惯。
(4)Here’s some syrup for you.Sha~.z西before using.[3]
例(4)中的零代词回指表示“syrup”。也可用代词“it”来替代,而这里使用的形式是因为句中的零形回指是交际语境中的主题,在零形前就已经是受话者的心理实体,因此不存在误解的可能,对其所指的确定也相当容易。
(3)句法歧异回指
歧义回指表示语言语境中回指词在语篇中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先行项。歧义回指无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得以解决,必须依靠充分的认知能力和语境因素才能正确地找出回指所指。
(5)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2004年全国高考题)
句中“此”的指代有歧义,可能指“嘴上说说”,也可能指“采取果断措施”,只有在更大的语境中具体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联才能对这一歧异回指进行准确释义。
(6)Mary asked Jaue t0 take her luggage into the room.
例(6)中“her”可指Mary也可指Jane,需要借助语境来确定其所指。
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由此引起的歧义回指现象很多。汉语是高语境语言,且以意合为主,歧义回指的所指对于交际双方来说可能已经是一凸显的实体,并不会产生理解偏差,所以歧义回指在汉语中也是十分普遍的。当歧义回指
出现时,读者需要分析其语境,运用认知能力来对其释义。
二
关联对深层回指确认的作用
语言交际是一种交际双方合作的活动,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所谓明示,是指言者明白地表达信息意图;而所谓推理,则指听者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如话语,借助语境假设,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听者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用以分析话语及语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推理。关联理论中把这种心理分析称为处理努力。处理努力在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但是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如果言者注意到听者的认知语境,并有意识地设法使自己的话语跟听者具有最大的关联性,那么处理努力是可以减少甚至最小化的。交际产生于双方希望对方理解自己的话,因此言者通常会追求其言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而回指的确认过程也是一种建立在特定语境中的语言提示基础上的、以关联为指导的推理过程。这一点在无法借助语法规则、只能依靠语境分析的深层回指确定上更具有重要作用。
(7)John bled so much that h soaked throus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约翰流血很多,渗透了绷带,上衣也血迹斑斑。
例句中回指词“it”指代的“blood”一词并没有在前文出现过,但是读者可以轻易地解读出这一回指的所指,原因是语境中的“bled”与“blood”处于同一个语义框架内,“bled”能激活读者的联想,引导其分析这一特定语境及两词间关联,从而做出合理的推断,把回指项所指确定为与“bled”位于相关认知领域的“blood”。
(8)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Herbert A.Giles’version: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dest,called Deathless Wisdom,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and who receivedthe above namefromthe Governor.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8 version:This hut WaS built bythemonk ZhiXian.ItWas given it name bythegevemor,re-ferringt0 himself
很容易看出,两段译文中本质的区别在于对“之”这个代词回指的先行词的确定。Giles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由于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注重的是隐性连贯,以意统形。汉语分句中可以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仅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就实现连接,因此汉语句子一般较多呈现平行结构,即使句间为从属关系也可以并列形式表现。在这一篇章中,“之”是一个歧义回指。由于汉语意合的特点使指称不受句法限制,句中的“之”可能指代“亭”,也可能指代“僧”。然而,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注重的是显性接应,以形显义。为避免错误的流水句形成,英语需要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问、小句间和句间的关系。Giles在翻译此段语篇时以从句的方式连接了四个分句,从而表现出他所理解的句间关系。“who”一词可证明Giles认为“之”指代的是“僧”。事实上,英汉语言的差异使得Giles对“之”这个代词回指的先行词的确定产生了偏差。确实,英语中的语法限制以及中英文化与认知的差别使西方人很难确认句中“之”的先行词,这也是造成Giles误读与误译的原因。而中国读者可以通过其认知能力在整个语境中很轻易地确定“之”所回指的对象,所以杨宪益将“之”正确地翻译为“it”,代表“亭”。
综上所述,关联对于回指,尤其是深层回指,具有指导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认知能力,并对话语的特定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准确地释义深层回指中回指词的所指。
三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在使用深层回指时各有其偏重。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是:由于汉语以意合为主,零代词回指的出现频率较高;而英语中代词的使用较为频繁,导致代词回指的状况十分普遍。在探讨深层回指确认的问题时,笔者引进了关联这一概念,强调在认知语境中回指项与其所指之间的关联可直接影响对深层回指所指的确认的正确与否,对于回指的释义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封宗颖.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J].外语学刊,2004(5)
[2]
Brown,G and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Camh~dgeUnivelsity Vre88.1983:201
[3]Arid,M.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Rout-ledge。1990:58.60
[4]刘小杏.回指的认知构建及其功能语用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
[5]
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1987(2)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c/2
[7]邝萍.汉英零形回指对比[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5)
[8]邵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24
[9]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