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渡过职业疲倦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渡过职业疲倦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难免会遇到低潮期,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职业疲倦期。这在新闻工作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我从参加工作至今,每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困惑感。

我2000年参加工作,从事社区新闻报道,刚入职时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工作第二年就开出个人专栏,2003年当选济南市人大代表。但在2003年我就明显感觉到工作上再上台阶很困难,感觉找不到突破的方向;于是2004年成立工作室,转而进行社区新闻调查报道,两年之后,到2006年时又想再次求变,想转型做经济新闻报道,但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擅长社区新闻报道,于是在2007年又重新回到社区新闻报道领域。在不断的探索求变中,我从2008年开始涉足针对本地的新闻评论,到2010年开始探索以新闻报道配合新闻活动的新报道方式。可以说在每一次职业疲倦期,我都是以求变、创新为突破口,渡过这个“煎熬阶段”的。

业务提升的困境、收入的差距、生活的琐事等会加重职业倦怠感、困惑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消除方法:

一是从重复的工作中寻找新方向

刚入职的时候,职业的新鲜感会驱使着我们以高度的热情去从事自己的新闻报道。但是,当掌握了报道手法操作模式后,大多数稿件的采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重复性的劳动:相同的体裁、相同的写法、相同的报道模式,从熟悉再到重复,此时采写新闻就相对轻松了,从而会产生懈怠情绪。

新华社原社长南振中在《与青年记者谈成才》中写道,要警惕人生中的“快活三里”现象,他说,登过泰山的人都知道,中天门以北有个“快活三里”。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凉风习习,景色宜人”。从山下艰难地攀登到此,游客已经非常疲劳,忽逢坦途,会产生一种“快活似神仙”的感觉,在这里歇脚的人特别多。然而,如果贪图轻松潇洒,在“快活三里”流连忘返,不想再攀登前面更加艰险的“十八盘”,那么,我们最终将难以达到顶点。

因此,必须从重复的劳动中寻找新的突破方向,要不然,当“快活三里”也不新鲜的时候,更会产生职业的困惑感和挫败感。

二是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新闻人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时间长了,总感觉绷紧一根弦,除了工作就是工作,难以享受生活,没有时间学习、休闲。其实,只要我们合理规划时间,掌握好生活工作节奏,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寻找慢下来的节拍,同样可以调节身心。我认为,现在记者绝大多数时间是浪费在浏览网页上了,久而久之,过于依赖网络,离了网络就无法工作,从而形成了网络依赖症。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消磨记者的职业敏感。

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副组长逄春阶的经验是:每天比别人早起一小时,在六点到七点这一小时的时间里,一般是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这时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如读书、整理资料等,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既调节身心,又积累了丰厚的知识。

三是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

简单的重复难免会使人感到这个职业的枯燥,但是记者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世界,网络技术的革命,倒逼着我们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而记者与其他行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接触社会各个层面的人。

我们交往了大量的各个阶层的人,就相当于掌握了一个资源库,从自己的资源库中可以方便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超越。对于记者来说,这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半岛都市报总经理支英珉曾要求记者,要“每天与别人交换一张名片”,这就要求记者有社交意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

四是及早转型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子

物质的激励固然重要,但自己精神上的积极进取更为重要,因为物质是无止境的,今天有了住房和汽车,明天还会考虑别墅,人都是趋利的,这无可厚非。但即使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了,月薪上两万元,那也不一定能保证个个都是好记者,不会出现职业的疲倦期。所以,在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年轻记者要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轨道,在工作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及早转型,这样可能会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丰收。

总之,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每天面对大量的突发事件,一旦让灰色的负面的新闻事件左右自己的情绪,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再加上与个别高收入群体的横向比较,失落感会更加严重。克服职业的疲倦和倦怠,是伴随工作全程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自我调节的办法,不再把职业的疲倦感看成事儿,就是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者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济南市人大代表、齐鲁晚报张刚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