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真实性理论的北川羌族文化旅游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真实性理论的北川羌族文化旅游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羌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羌文化被当作商品展示给游客,羌文化旅游的“前台”是当地居民展示、表演的空间,通过羌文化的展示、表演,让游客了解羌文化,参与到文化互动中去。这就导致了羌文化真实性的“舞台化”。“舞台真实”保证了前台表演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又能保证后台的神秘感和封闭性,避免旅游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羌文化的“真实”与“舞台真实”的关系,用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羌文化的传承、涵化和整合。

【关键词】

羌族文化旅游;真实性;舞台真实

一、文化真实性

对文化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游客厌倦了过于追求物质化的现代生活,希望通过旅游,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去追寻心灵的满足和慰藉,更加接近自然和本真。因此,游客在文化旅游过程中,希望亲自观察并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甚至许多游客将“真实”作为评价旅游经历满意度的唯一标准。

因此旅游成了一种“真实符号的收集”。游客追求的不过是符号化的真实,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他们要观看舞蹈和演出,品尝地方特色食品,购买地方手工艺品。他们把这当成最“真实”的东西,所以他们要去追寻。例如,当游客到羌寨旅游,他们希望看到高大的羌碉,羊图腾,色彩鲜丽的羌服和羌绣,独具特色的羌族舞蹈和神秘的羌族宗教活动。旅游者对于羌碉、羌绣、羌历年等这些广为人知的,被标上“真实”标签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而对火神崇拜、母系遗风等这些知名度不高,不带有“真实”标记的文化内容,则带有很大的怀疑情绪,质疑其“真实性”,无法产生足够的旅游动机。对于一些鉴赏能力不高的游客,他们甚至会把那些完全脱离了原文化内涵的,重新包装的产品看作是更“真实”的。还有一些游客则对文化的“真实”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要文化旅游产品看起来“漂亮”、“美观”,他们就乐意去购买和消费。比如有些游客在购买羌族特色旅游工艺品的时候,他们更注重工艺品是否美观、漂亮,是否便于携带和价格合适,而并不注重其是否体现羌族文化内涵。

二、羌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

“舞台真实”这一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康耐提出,即在旅游业的开发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种经济资源而实现了商品化,文化旅游产品被认为是“文化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向游客展示。“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后台’,即东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免遭破坏。”马康耐认为,在旅游景观中,为了保证前台的“真实性”和“令人信服”,就必须保证后台的封闭性和神秘感。在羌族旅游中,羌族的文化符号,诸如羌碉、羌绣、羌舞和羌历年等,被作为旅游文化产品搬上舞台,作为一种象征的真实向游客展示羌文化。一方面,游客感到对羌文化有真实的深入体验,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旅游活动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例如,羌舞的表演,虽然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但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形式和内容,非但没有丧失真实性,反而对游客非常有吸引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在旅游开发中,经常强调文化的“原生态”,但是任何旅游地都不可能将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展示给游客,必须要避免旅游对文化“后台”的冲击,将一些带有象征性真实的东西展示给游客才是明智之举。

三、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关系

从文化到文化旅游资源,再到文化旅游产品,出现了文化的商品化。舞台上那些“比真实更真实”的文化产品是不是对文化真实性的破坏与亵渎呢?笔者认为,文化的商品化并不一定会对文化的真实造成破坏,相反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永恒的变迁之中,即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是要在变化中保持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动摇。而商品化正是基于文化“核心价值”的创新,是对文化真实性的象征性演绎,对文化的核心价值起到了突出和彰显的作用。以羌族碉楼为例,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羌碉被作为羌文化的重要符号向游客展示,其防御功能已完全丧失,居住功能也在逐步消失,神灵崇拜的功能也在形式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羌碉作为羌族的文化图腾,其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当游客立于巍巍羌碉之巅,感慨羌民的建筑的杰出技艺时,也对羌族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体验和感知。同时,羌碉作为羌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也增强了羌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原本一些已然倾倒的羌碉,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得到了更好的修复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结语

总之,在北川羌族文化旅游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的看待文化的真实性问题,把它看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合理分析旅游活动造成的文化涵化和变迁;注意保持开发和保护的平衡,在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保护原有文化的特色,实现羌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Dean Mac Cannell, The Tourist―A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Schocken Book Inc.New York,1987(2)

[2]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思想战线,2003,(4)

[3][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等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羌笛悠悠: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邓廷良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5

[5]杨慧.马康纳(Dean Mac Cannell)及其现代旅游理论[J].思想战线,2005,(1)

[6]光映炯.旅游人类学再认识――兼论旅游人类学理论研究现状[J].思想战线,2002,(6)

[7]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张晓萍,黄继元.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人类学”[J].思想战线,2010,(1)

作者简介:

贺斌(1990.04-),男,四川绵阳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