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18-01

一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也在努力配合企业。经过这多年的努力,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已经意识到支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逐步参与到职教事业上来。但是从全局来看,大部分企业仍然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一 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参与还仅仅停留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但还谈不上对其质量保障体系的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模式是以学校为办学主体的模式。企业模式是以企业为主的员工职业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形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为辅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吸取了前两者的优点,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互通有无,有利于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需求紧密结合。但校企合作模式由于涉及到两个完全独立的主体,也必然受到政府、法制、学校、企业、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中的知识性与实用性、能力性与专业性、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相互关系,在合作模式中也仍未真正解决好。校企合作实质上是职业院校以顾客即企业的需求为标准去培养学生,从而达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双赢目的。这种模式也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各种鼓励措施,推动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开展。那么,校企合作进展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了呢?

(一)校企双方的认识层面

首先,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已经普遍认识到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和社会生产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学校的根本特性。其次,多数学校已经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教学的一种常规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切实推行。少数学校因各种具体情况,虽未将校企合作作为常规教学模式,但也在尝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法。再次,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接受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所以才会有众多的学校将校企合作作为常规教学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层面

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是有强烈需求的,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还不能令人满意。调查数据显示,仍有超过 50%的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被作为企业雇员对待。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无法参与正常的生产工作,只能作为生产观摩人员或从事一些极为简单的辅生产工作。另外,调查显示,有近 50%的合作企业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企业反映,学生在职业道德意识、工作纪律、安全规范操作等方面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

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去分析造成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原因,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极其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通过对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最突出的问题存在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估标准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标准、与社会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从国家的宏观政策、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理念几方面来分析。

(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及实施不到位

尽管政府能够认识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行,也为了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了一些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术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但是这些法规关于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地位、责权利及奖惩等没有做明确、具体的规定。近年来国家对于校企合作采取了大力倡导、积极扶持的政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各地的相应政策中,对于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都有明确的要求。同时,国家也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目前,从政策管理角度看,重点应放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梳理、完善,以及对相关政策要求的监督、落实方面。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这必然会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由于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兴趣,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没有专业的企业高工、技术人员去学校做现场技术指导,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去学校定期任教,更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企业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实施,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关键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原因会有多个方面。但是,结合前面企业对合作院校学生的态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学校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等方面的各项调查数据,我们认为学校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还存在距离,学校目前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目的等,应该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从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 高职院校没能真正更新教育的服务理念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不热情,不能单纯地归结为国家和企业层面,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也是有责任的。很多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当作任务来执行,单纯追求与企业合作签约的数量,而不重视企业履约的质量。过去我们的职业教育处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形态。这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学校内完成, 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只是体现在学生到工厂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方面, 学校与企业间实际的合作极其有限。学校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缺少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不能真正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教育与服务。即使是一些企业办的学校, 也由于企业本身对人才的需求的局限, 而使职业教育游离漂浮于企业之外。而现今企业与职业院校只是处于落实学生实习、企业接受毕业生的一种浅层次上的协作上。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没有实现课程模式基本没有改变。三年制的高职高专专业课程设计在整体上仍然与四年制本科趋同,科目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教学内容也与本科没有什么两样,这样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使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本科相似却有不及本科的水平,而到企业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又远远达不到要求。第二、校企合作的措施流于表面,缺少有利的体制约束和机制保障,使企业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合作办学中来,这使得校企合作的层次停留于个别试点,缺乏整体水平的实施。第三、在培养学生职业需要的关键能力方面,仍然以德育课程为主体,教学形式则主要是课堂授课,缺乏了对具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做出分析,更缺少了对国际上已经非常成熟的和通用的关键能力培养方式的学习和借鉴,这样就使毕业生在职业关键能力上与企业界的要求差距较大。

参考文献

[1] 米靖.现代职业教育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101.

[2] 汤成军.关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2010(0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