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远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远离浮华,让阅读课堂回归本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阅读教学的形式展开。在阅读课上怎样把学生领进一个广阔的天地,让祖国的语言丰富他们的思维,让祖国的文字净化他们的灵魂,让经典优美的篇章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成了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可是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激情满怀地导人新课,又以精彩凝练的过渡语紧密连接每个教学环节。甚至多媒体出示一些美丽的画面、重要环节,然后抛出一个重点问题,引发学生或独自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三五分钟之后,教师指几名发言人轮流汇报,其他学生如观众一般静听欣赏,等候教师的评价、续导,直至“拓展延伸”环节,便暗喜本课即将结束……这样的阅读课喧嚣华丽,看上去纷繁热闹,一气呵成,实则浮躁肤浅,学生能获得多少真正的有效阅读呢?这样的阅读课并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的阅读课上完之后,作为教者的我们,内心是虚的,是没有底的,不知道学生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因此我们的阅读课堂要远离这样的浮华,回归语文,回归听、说、读写的训练,回归简单真实。

一、学会“等待”

当前,我们教学中常说的一句口号是“追求效率”。所谓追求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里,所完成内容越多,所完成的内容越熟练,所达到的目标越多就越好。但我觉得,这种“效率观”有时却适得其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赶教学任务,剥夺了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好像等待一点时间就是浪费。殊不知,我们在等待的同时不仅可以为下面的教学打腹稿,而且心里还会多一份期待。学生阅读就像酿酒,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

有人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提出问题与点名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时间为1秒多。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学生能想到什么、说出什么呢?就算回答出来了,又有多大的价值?学生在听到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要经过四步:首先,他们要听清楚,看是否理解;其次,他们必须搜索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第三,他们必须要考虑他们的答案是否被接受;第四,学生还会考虑他们回答后,会受到支持还是责难。这整个过程对机灵的学生来说时间会很短,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需要比一秒钟更长的时间。一堂好的阅读课不在于问题有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思维含量。学生的有效思维时间越长,他们获得的理解就越深刻,见解就越鲜明。这样学生才能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生成新的精彩。

教师增加等待的时间,学生对问题主动做答的正确性会增多,也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学生的信心提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减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加用功;学生的提问增多并在回答问题时出示更多的证据;答案更加多样化。

所以说,等待的品质,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中,是尤为可贵的。

二、学会“大方”

上课也存在“大方”与“不大方”吗?当然!薛法根就是这样一位“大方”的教师。在薛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上,老师舍得给学生时间读书,让学生静静地充分地读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读完课文,而且还能回过来再读,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渗入阅读指导。这里的交流包含生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以达到理解、感悟、表达、提升的目的,从而完成语文的训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还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教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

三、学会“鉴赏”

有的教师上阅读课时,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开掘所谓的“深度语文”。课堂上教师层层盘问,强调思辨,结果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新课标虽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但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度的侧重,都不能脱离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作品鉴赏能力,要对教材、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度的取舍,要把握住文本中真正有价值精妙的几处语言,并引导学生细细咀嚼与品味。如果我们缺乏审读教材的独特眼光,就难以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教学就流于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教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咏、直至领悟个中滋味,才是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还是以薛老师的《爱如茉莉》一课为例,薛老师首先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整体当中,然后在理解课文当中不失时机地把一些关键的词汇、句子抓出来,来分析和鉴赏它。比如说,对“直奔”的“奔”字的分析,对“阳光探进来”的“探”字的分析,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等词汇的分析,对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品味,这样一来,学生在分析鉴赏这些词句时,学得也就更充分、更透彻,远比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要好得多。

四、学会“关注”

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它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使是错误的,也有教学的价值,也能折射出独特的美。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清晰地看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进步。在一节课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孩子,而不是四五个表现突出、发言精彩的优等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想法与发言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五、学会“动笔”

这里的“学会”是指要学会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经验。正如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我们的课堂常常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课上你说,我说,他说,很少见你写,我写,他写。长期下去,学生难以用书面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边写,又或者读完后仿写、续编,他们写下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自己阅读的心理轨迹。那些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和灵感,那些富有诗意的话语,因为有了笔才得以留下精彩。

在教学二年级《水乡歌》结尾部分时,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写好句式的纸“水乡_________多?__________。千_______,万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在前面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自己对水乡的喜爱和向往,把在水乡生活感受到的幸福和喜悦,创作成了一首首优美的小诗,描绘成了一幅幅迷人的画卷。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加深入、更加缜密的思考和感悟!这何尝不是一堂朴素实在的阅读课!在练笔中,学生还打破了少数优秀学生独占课堂话语权的局面。

我们的阅读课堂并不需要“温馨”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唯美”,也不需要“深沉”得让人屏息凝气的“大义”,要的是一种碰撞的心声,一个交流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加上一次次朴实的语文训练,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语文这个本体,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致力于追求平淡而又真实的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心小学)